國立政治大學
第一期
發行日期:2008年6月30日
發行人:溫肇東,王振寰/編輯:陳千群、姜懿紘、蔡佩純、張淑綺/版面製作:吳宗勳
目錄
編輯室
發刊詞
溫肇東

台灣企業經歷百年發展過程,反映了台灣經濟社會從傳統邁向現代,並進入全球體系,與世界各經濟體相互競爭。相較於美國哈佛商學院在企業史研究上紮根努力,台灣學術界對於本土企業發展與社會脈動關係的研究明顯落後了一大步。有鑑於此,研究團隊於96年著手成立「台灣企業史資料庫」計畫,經費由國立政治大學頂尖大學計畫支持。研究團隊致力於長期、有系統收集的台灣百大企業資料,包括持續與各大企業接洽,邀請企業提供一手發展記錄資料,以及規劃進行企業深度訪談。並且在這些資料之上建立屬於台灣本土學術的企業史理論、管理策略觀點。長期則希望能夠在政大設立「台灣企業史研究中心」,並與世界各國相關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構築更細緻的企業史研究領域。

本研究團隊綜合了台灣企業體的發展走向以及各個跨領域學者的專長興趣,現階段擬定出四個關鍵性的企業史研究方向:企業組織、技術發展、跨域治理、廣告品牌。四個主題都緊扣「企業史」為研究核心。此計畫的推行不但利於學術人員進行研究,亦可讓後進莘莘學子在投入台灣企業史研究領域時,能以完整且便利的資料庫為基礎,勾勒出更多元豐富的企業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從這些研究中看出企業發展軌跡與台灣社會的互動及演變,並從演變中呈現出企業對台灣社會的具體貢獻,確立企業的社會價值。

 

團隊努力至今,希望藉由本「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的發行,除了記錄團隊在台灣建立企業史研究的軌跡之外,也能夠向外推展「企業史」研究,讓學界、企業界,以至於社會大眾能夠瞭解企業史概念及其與社會演變的相互影響。

 

第一期的「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將以介紹本研究團隊的緣起、目標、架構為始。並在往後每期設立「企業史專題」,介紹什麼是企業史,以及國外較具規模的企業史研究中心的運作方向,以建立讀者在這方面的知識背景。往後則會規劃我們與企業訪談的整理成果。也歡迎各方讀者透過各種方式與我們進行交流、互動。期望台灣未來在企業史研究的領域能夠更加完整及多元。

台灣企業史研究
我們的研究團隊-台灣企業史研究
王振寰、陳千群

企業史研究背景:國外VS台灣

 

        企業史研究在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界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美國的企業史始於1926年的哈佛商學院,幾近完整的紀錄了美國近百年來的企業發展趨勢。日本的企業史研究也累積了可觀的日本企業社史,成為企業發展理論及教學上的重要研究文獻依據。對於企業史研究,最知名的學者為最近才過世的哈佛大學著名的企業史學者Alfred Chandler(─2007)。他針對美國企業史的研究,發表了數本書籍,包括《策略與結構》(Strategy and Structure)、《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規模與範疇》(Scale and Scope) 等皆對學界有開創性的深遠影響,爾後組織理論的多個相關重要研究即是根據企業史概念所建構出來。這些書籍除了描述美國不同產業發展的歷史,也比較了與其他國家(例如德國、英國、法國)相關產業發展的差異。這些書爾後對組織理論和企業管理理論有深遠的影響,例如Oliver E. Williamson 的交易成本理論即是根據Chandler的企業史研究所建構出來;而企業管理理論中談論到的企業策略要擴大規模、速度和範疇,也與他的研究有關;最後,社會學討論有關現代組織體系從市場到層級(hierarchy)的發展和建立,也是基於他的基礎研究而來。因此,一個優異的企業史研究,可為整個學術界奠立深厚的基礎。

臺灣的企業發展,遠從清朝、日據時代、戰後重建、1980 年代台灣經濟成長、1990 年代之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至今出現眾多跨國企業。此種歷程反映了臺灣經濟社會從傳統邁向現代,並進入全球體系,與世界各經濟體相互競爭的態勢。同時也反映台灣企業發展脈絡及轉變上具有深刻的特殊性。

然而對於這樣的一個企業發展的歷史過程,國內對臺灣企業歷史發展缺乏整體有計畫的資料收集。當代的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界,除了商學院之企業管理學者以企業策略角度、或是社會學者以組織社會學的角度作零星而個別的研究外,甚少有單位專注在「台灣企業史」的學術研究。這也使得許多珍貴的企業歷史資料仍無法被有系統的整合,甚至散落不全。不但學界難以在企業史方面建立本土學術發展根基,特別是在企業發展、組織理論、企業策略等方面少能有獨特見解,臺灣企業史的學術發展與教學也因此裹足不前。

 

緣起:

 

綜觀全球企業發展的前景,再比較國內外企業史研究的推展,開始著手台灣企業史研究不僅在學術界上是一個必定的趨勢,也是當前非常重要的開端。於是2006年底幾個教授開始著手進行初步的計畫雛形討論,希望能在社會科學發展蓬勃的政大建立第一個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由於「企業史」研究是一個跨領域的研究,它橫跨商學、管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因此跨領域的學科觀點便成為企業史研究的一個基礎特質。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團隊的成員包括計畫總主持人:溫肇東教授(政大科管所所長)、共同計畫主持人:王振寰講座教授(政大國發所)、呂紹理教授(政大歷史系)、李宗榮助理研究員(中研院社會所)、別蓮蒂教授(政大企管系)、吳安妮教授(政大會計系)、耿曙副教授(政大東亞所)、張逸民教授(政大企管系)、熊瑞梅教授(政大社會系)、樓永堅教授(政大企管系)。希望藉由不同領域的整合及激盪,使得台灣企業史研究更為完整及豐富。

 

研究計畫的進程與發展:

 

    研究團隊的成員持續每個月固定進行開會研討。從2007年年初至今,歷經了不同的討論階段。茲將團隊努力的歷程嘗試分為三個階段並做粗略的描述,據以做為團隊在推動台灣企業史研究發展路上的點滴記錄。

 

第一階段:2006/09-2007/06

    團隊的成員從零出發,進入籌備階段。一方面以建立及收集企業資料為首要的討論及聚焦。在資料收集方向、方法上有諸多研討及激盪。比如該如何界定標的企業、收集該企業的資料類型、資料庫架構等等。另一方面也參考國外已然成熟的企業史研究單位,瞭解國外企業史研究有哪一些方向、議題、觀點,做為建立台灣企業史研究的重要參考指標。同時也期望藉此能在未來發展上與國際企業史研究接軌。

 

第二階段:2007/07-2008/02

    成立台灣企業史辦公室,並招募專任助理一名,開始執行具體的企業資料收集及彙整。這個階段,團隊成員先以各自領域及興趣提出該收集哪一些企業的資料內容,初步討論有八個收集企業相關資料的方向:基本資料、期刊、論文、專書、營業額、資本額、員工數、大事記、董監事、廣告。再以這八個方向往外繼續延伸出去。時間軸上是往前追溯到該企業的創業時期。並選出2007年度24個企業作為具體進度。

    除了資料的累積之外,團隊成員持續討論台灣企業史研究的核心及中心價值。並且持續閱讀及參考其他企業史研究的典範文獻,讓內部更瞭解企業史研究的特殊觀點及方法論。

 

第三階段:2008/03-

    這個階段開始,團隊較為專注在討論企業史研究的共同核心,以及如何發展出我們這個團隊的研究特色。如何在諸多不同專業背景訓練下,共同磨合出相同的研究核心及方向,向來都是跨領域研究的最大挑戰。在幾次的討論之中,大約凝聚出四個方向:企業組織、技術轉移或創新、跨域經驗、品牌廣告。四個研究方向皆以「企業史」作為共同的基礎核心。將以內部工作坊的形式,對於每個研究進行細緻、重質不重量的討論及激盪。

 

目前工作與成果:

 

1. 針對其他國家企業史研究議題進行討論及分析。以下幾個研究中心為主要觀察學習對象:

2. 目前已將政大圖書館館藏中與各企業相關的期刊、論文、專書做一整理,陸續建立企業史專屬的書目館藏。

3.到今年度為止收集24家企業基本資料:

依照八大項目收集企業資料:基本資料、期刊、論文、專書、營業額、資本額、員工數、大事記、董監事、廣告。各類資料共計12747筆以上(不包含每日企業新聞更新)。

4.已設置台灣企業史資料庫專屬網頁。http://bh.nccu.edu.tw

   設有知識平台暫作為企業資料的彙整後台。http://bh.km.nccu.edu.tw/xms/

 

中長期目標與願景:

 

我們的目標是成亞洲權威的企業史研究中心。第一步先建立台灣的企業史,針對台灣具重大影響的企業發展史作整體性研究及分析。第二步是建立亞洲的台商企業史研究,範圍包括東南亞、東亞等地。未來能夠與國際知名企業史研究中心建立交流平台。使政大能夠成為臺灣甚至是亞洲主要的企業史研究重鎮,與世界企業史議題接軌。

團隊的研究架構
王振寰

一、前言

 

        企業或是產業發展的歷史,是瞭解一個社會發展軌跡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理論化發展模式的基礎資料來源。對很多國家而言,對於企業歷史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都已經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瞭解自己的重要作法。但在台灣,企業史研究似乎還沒開始,也未被重視。因此,政治大學企業史資料庫和研究,對台灣學術界而言,有相當的重要性,也期望經由這個資料庫的長期運作,未來對台灣的企業史和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能有一定的貢獻。透過研究團隊的努力,初期我們討論及構思出以下的研究架構,作為本研究團隊共同的聚焦。

 

二、架構

 

由於資料庫的建立,議題可以非常的寬廣,且切入的歷史縱深可以拉得相當的長,為了讓本資料庫的建立,在初期有一定的焦點和產出,以下的規劃,是以參與本計畫之研究人員之研究興趣,作為歸納和整合的基礎,並以此做為未來資料庫建立的基礎。基於以上的考慮,本資料庫的建立,一方面扣緊台灣企業發展的主軸,並搭配參與人員的興趣,規劃為以下幾個大項:

 

1、 組織面向:從中小企業到大型公司,例如台灣企業如何面對轉型,轉型的機制和組織形式如何改變?

2、 技術面向:從外資的技術移轉到技術開發和創新,例如技術如何學習和轉變到創新,而這又與組織結構的改變有何關係?

3、 跨國化面向:從本地公司轉為跨國公司,例如跨界投資的機制、跨國化的公司治理/管理機制為何?

4、 治理面向:台灣的公司如何從代工到建立(國內到國際)品牌。例如,內銷與外銷產業不同,電子業面臨這個轉型問題;而內銷產業則需要品牌,但也面臨如何國際化問題,如何研究這個差異?

 

這四個議題並未涵蓋所有企業史研究範圍(如Gras 1944Hidy 1970),但作為一個研究團隊,我們成員的興趣和研究取向,卻可以因此而整合和合作,並以這樣的範圍作為資料收集和研究的對象,產生激盪和對話。特別是這個計畫的參與人員來自不同學科,有歷史、管理、社會學和政治等,對話不可避免,也預期由於學科的差異而產生有意義的對話和理論建構。

 

企業史研究示意圖

 

 

三、方法論

 

以上的看法,基本上扣緊的是研究問題,從組織變革、技術變遷、公司治理、到品牌建立,這些議題都涉及到企業史的研究層次。由於我們團隊成員的學術領域分歧,我的建議是先不要設定清楚的研究問題、範圍和主題,而是在資料收集和各自寫論文的過程中,慢慢琢磨出清楚的問題和凝聚共同的取向。換言之,這是一個從經驗資料收集和從各自學科的研究分析過程中,以歸納方法來凝聚學術觀點取向的方式。不過,我們要注意:雖然我們不要理論先行,但是卻需要隨時注意相關的理論問題,以及之後可能的理論整合。

 

此外,由於是企業史的研究,我們的研究需要注意「時間和空間」的面向,在時間軸上,如可能可以追溯到日據時期以致於到現今的發展;在空間軸上,則盡量可以將台灣企業的發展,拉到較高的層次,例如與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台糖與世界的需求,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等等)。具體而言,我們企業史的方法論觀點,將從資本主義全球化,本地企業發展的環境,企業本身的組織策略,綜合巨觀和微觀的角度來從事資料收集和研究。

 

具體而言,我們任何一個研究,都需要注意以下的「時間和空間」面向:

(一),巨觀的環境:

1, 全球資本主義的時空變化

2, 全球該項產業的時空變化

2, 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變化

3, 國內與該產業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二)微觀部分:主要討論公司本身的變化,主題則依據老師的研究興趣做為研究方向。但有共通的部分,如:

1, 企業組織、或產業的歷史

2, 企業關鍵企業決策的歷史

3, 關鍵企業家或人物

4, …

5, ….

 

(三)研究方法:企業史的研究方法,並不限定只有一種方法,而是開放多元的。不過,在初期,為了讓資料庫建立比較有方向,我們將以個案或多個個案的比較為入手的方式,當然如研究人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也充分尊重,我們預期在累積一定資料之後,可以再進入產業討論,或多項產業的發展比較。

 

四、結論

 

台灣企業史資料庫的建立,是政大一群意識到任何科學想要建立深厚學科知識都需要歷史資料的老師,共同努力來撫育和達成的。至今這個資料庫的推動已經一年,且已經逐漸建立了資料庫的模式,但我們深知這樣的努力還需要與國內外學者共同努力,特別是那些已經著手建立研究基礎的研究中心,未來我們希望也能夠與這些機構合作,共同為台灣企業史的建立而努力。

台灣企業史資料庫源起小史
陳琮淵

原點:為什麼會有此資料庫?

政治大學久以商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卓越表現著稱,相關系所經年累積的資料(源)既是本校學術創新的泉源,更是傲視其他頂尖大學的重要基礎。有鑑於此,師生們亟思如何將此一優勢發揚光大,政大「台灣企業史研究資料庫」便誕生於此一背景。據筆者所知,此資料庫的概念發想及組織來自王振寰及溫肇東教授,兩位老師皆對創新議題學有專精,也都十分關注台灣產業發展歷程及理論意涵。[1]在他們的倡議下,本校幾位商學、歷史學、社會學教授組成了創始團隊,並陸續有校內外(中央研究院)學者及研究人員加入,[2]這樣的陣容體現了企業史研究的跨學科特性及學術的在地關懷。

 

啟程:草創之初的二三事

 

開始醞釀的半年內,基礎架構、作法、理念在幾度熱切的討論中初步成形,並由張逸民教授草擬企畫書向校方申請補助。草創之初經費來源仍屬未知,資料庫也因此沒有正式編制的行政人員/助理,主要工作人員是對企業史研究有興趣的老師助理、指導學生及兩位兼任助理,由其著手進行簡單的資料收集、整理。[3]兼任助理的薪資由老師先行塾付,待頂尖大學補助資料庫款項定案後,方著手徵聘專任助理,處理資料庫運作的行政程序及經費報支。此一過程頗類似從車庫(garage)發跡的搖滾樂隊,一群人憑著對台灣企業史研究的熱情,在有限資源下一步步向理想邁進。

專任助理的遴選過程亦值得一提,徵才公告後的一個月內竟只收到一封履歷,不免令人憂慮。但不久後情況改觀,應徵來函源源不絕,其中不乏國內、外碩博士(生),及有相關工作經歷者應試,最後由陳千群小姐出線。助理面試係借用研發處討論室舉行,這也是早期會議召開的地點(參閱照片),然而此一空間在助理人事確定後即進行改建,資料庫只好商借行政大樓八樓退休教授研究室一隅開始辦公,不久後遷往山上校區百年樓地下室,20085月起再遷回行政大樓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共處一室」。居所流移亦足見創業之艱辛,適可謂萬事起頭難。

專任助理進用後,資料庫的發展漸上軌道,也開始召集一批「幕後黑手」(在幕後從事資蒐苦工的助理們),針對國內代表性的企業(遠東、統一等)進行持續性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老師們一方面分析這些資料,討論規畫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也分享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彼此激盪出新的想法,使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不僅從事研究資料的匯集,同時也是一個知識交流的平台。

 o

 

前瞻:台灣企業史研究的展望

相較於美、日(甚至是香港)等國,台灣在企業史研究的領域中仍屬後進者。目前為止,國內仍沒有一個專業的組織(學會)或團隊,針對台灣產業/企業的發展史進行全面的、有系統的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學界及業界對於企業史的研究也缺乏普遍的熱情與重視,遑論理論意涵及比較視野的提出。對此,政治大學台灣企業史資料庫立基於紮實完整的資料梳理,試圖從跨學科整合角度提供一些補白,中長期的發展則朝成立研究中心的方向邁進,期與國際相關研究機構並駕齊驅,開展出嶄新的學術進路。



[1] 王教授在東海大學社會系任教時,曾參與高承恕教授主持的「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相關計畫,該中心是早期台灣產業史研究的重鎮之一;溫教授關注台灣產業的發展與創新議題,極積推動跨界合作與探索。兩位教授的合作源於資策會「台灣資通訊暨醫藥產業創新模式研究」計畫,後共同催生台灣企業史資料庫。

[2] 校內參與的老師包括熊瑞梅(社會系教授)、樓永堅(企管系教授)、別蓮蒂(企管系教授兼主任)、張逸民(企管系教授)、呂紹理(歷史系教授)等,校外則有中研院社會所李宗榮研究員等。

[3] 陳琮淵、陳俊銘、姜懿紘、莊靖怡。

企業史專題
什麼是企業史(Business history)?
姜懿紘 整理

一、企業史研究源起與發展

 

早期經濟學研究對於企業及企業管理人較為忽略。十九世紀末期,德國歷史學派的Gustav von Schmoller等人雖開始將焦點放在企業公司研究上,但仍是經濟史作為主要的研究重心1889年後美國經濟學界開始從事美洲企業組織、人力組織及勞工運動歷史等研究,成為美國企業歷史研究風潮的契機。

二十世紀初期Edwin F Gay為領導的哈佛商學院受到德國歷史學派傳統影響,強調收集實證資料,不將政府視為經濟推動的工具,同時企業史研究亦漸由經濟史中分離出來。1920年代哈佛大學商學院第二任院長的Wallace B. Donham認為,商學院的課程除了應重視實務經驗及訓練企業人才之外,也應重視現代企業的經營歷史。基於此一構想,Donham1925年主導成立企業史協會(Business Historical Society,並商請當時專攻經濟史的        N. B. Gras領導企業史協會研究團隊,開始建立企業史之研究形式及系統架構,逐步釐清企業史的研究定位,將企業史與經濟史做出區隔。Gras的研究著重企業政策與管理,並輔以個案系統作為教學之用。此外,企業史協會於1926年發行企業史協會學報(Bulletin of the Business Historical Society)做為研究交流的園地,該學報在1954年正式更名為企業史回顧(Business History Review)發行至今。

而延續Gras對企業史的研究架構,1960年代Alfred D. Chandler建立起企業史研究典範,ChandlerGras不同的地方在於Chandler理論架構較為詳細,研究與社會理論相互結合,從大量分配與大量生產到管理的專業化形成,討論美國大型企業的崛起與發展,他所建立的典範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及共識,讓企業史研究走出Gras傳統的狹窄路線,變得更為廣泛及開放,此後學者們多在此一典範下作更進一步的討論研究。

1990年代開始,各國企業史研究逐漸成熟,不再完全侷限於Chandler的架構,而產生更多元的典範。包括牛津所成立的ICC(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期刊,也是另一個時代的來臨。原有的共識產生不同的發展,研究範圍開始廣泛涉及人力、政治、權力、網絡研究、中小型企業、家族企業等領域。

 

二、企業史的定義

 

企業史的定義隨著學科的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早期Gras從企業管理發展的觀點切入,認為企業史是研究企業透過各種決策與經營管理方式使其生產的產品或服務創造出更多私有利潤的一段漫長故事,從個別企業及掌握企業運作的決策、經營人物出發,探討企業的組織架構、獎懲制度、決策與經營管理之發展過程及改變,並且嘗試解釋為什麼、如何會產生這些改變逐步建立個別企業長期的歷史資料及記錄。Henrietta M. Larson亦有類似的觀點,她認為企業史的中心課題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發展進行研究,把經營者的經營管理作為中心問題點,討論經營者的主體決策行動從經營策略的決定、管理方法、企業的社會機能、物質條件、經營理念等的專業視角,為研究對象,讓讀者更瞭解企業的社會功能,及對於過去企業的方法及成就作評估。簡單來說,在早期企業史研究是一門研究企業管理發展、政策形成歷史的學科。

1960年代Cole則提出企業史研究不應以過於抽象的觀點去討論,而應要把一些接近事實的討論放進框架之中,使研究更貼近於真實世界。因此,除了針對個別的公司史、企業家的自傳、企業管理運作的手段、生產工具進行探討之外,特定產業或特定地理區的企業發展、各國企業發展的歷史也開始成為比較討論的議題,並且強調企業史研究不但能將過去的企業發展連結至現今企業的問題上,藉以判斷決策經驗的好壞作為檢討,亦能把關注放在整個社會中,討論企業角色之轉變。

1970年代的Chandler主要則從生產和分配問題出發去討論企業歷史,點出美國自從1850年鐵路出現之後,企業開始產生生產與分配的新革命,工廠系統擴張,科學化管理興起,批發商與大零售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形成現代工業公司之出現,如標準石油公司、通用電氣公司、杜邦炸藥公司等,而Chandler深入討論這些企業如何在產品的生產與分配過程中作管理,及中、高階層管理的功能與結構,並提出管理的專業化使得現代工商企業逐漸成熟。此外,Chandler亦嘗試比較美國、英國、德國三個主要工業國家在不同時期中的200家企業如何興起與發展的歷史。他認為由於三國在地理規模、人口、國內外市場、國家在交通運輸與通信革命的時機與影響之不同,產生不同的企業制度,分別為競爭性管理資本主義、個人資本主義、合作的管理資本主義,這對於三國的企業發展產生不同的問題與挑戰。在Chandler這樣的典範之下,許多學者陸續開始研究某一公司、企業的發展史或在特定時間的發展過程,將企業史研究與經濟、社會理論結合,甚至加入政治、權力關係、網絡關係、家族企業等元素,如從家族企業角度掌握企業擴張與家族興衰之關係、或從政治經濟脈絡探討政商關係與企業發展,或藉由企業史的探索關注社會經濟變遷的互動關係與社會文化機制等,形成多元的企業史研究。

McCraw(1997)所編之創造現代資本主義:企業、公司和國家如何在三次工業革命中成功》(Creating Modern Capitalism: How Entrepreneurs, Companies, and Countries triumphed in Three Industrial Revolutions)除了討論對於資本主義的理解,以及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的經濟發展史之外,更介紹各國著名的一些企業及企業家,如由勞斯萊斯(Rolls-Royce)公司與創辦人Henry RoyceCharles RollsIBMThomas J. Watsons父子、豐田汽車(Toyota Automobiles)與豐田佐吉(Sakichi Toyoda)、豐田喜一郎(Kiichiro Toyoda)父子等,說明這些企業家創辦該企業的背景、如何領導企業組織,以及企業在發展過程受到公司內部管理、領導人之人際網絡與外部環境如政府政策、戰爭、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在相互作用下產生不同企業發展。

在企業史的認定上顯然已經從個別企業管理的發展轉換為有關企業過去的一切,不僅僅只是個別公司的歷史,而是擴張到整個企業內部及外部系統的研究。

 

三、臺灣的企業史研究發展

 

企業發展與當代臺灣經濟發展過程息息相關,從日治時代、臺灣光復到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1980年代產業結構的逐漸轉向,不論是大型企業或是中小企業皆在這段從貧窮落後走上富裕繁榮的漫長歷史進程當中扮演重要角色,要理解臺灣經濟發展或社會變遷,企業史研究是一個相當好的素材。

然而臺灣企業對於自身企業歷史之研究規模不大,有者多半侷限於商學管理領域的個案探討,或是偏向作為公關及形象宣傳用的企業自傳式出版品,內容描述企業現況、發展歷程、經營特點為主,包含企業創立沿革、理念、企業經歷之重大事件、歷任領導人簡介、產品介紹等之描述。此外,亦有從企業人物傳記與回憶錄中詳述企業人物的生平、創業歷程及經營事業之經過。

臺灣企業史研究中成果較為顯著的是謝國興對於臺南幫企業集團的研究。謝國興嘗試由企業本身的歷史發展與形成過程中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史意涵的角度切入,針對臺南幫企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收集統一企業、臺南紡織、太子建設、環球水泥等公司內部資料如年報、股東名簿、董監事會議記錄,從地域環境關係到家族資本的累積討論臺南幫從紡織、水泥、食品等製造業領域跨足到進出口貿易、批發零售、物流行業的過程,並深入訪問臺南幫企業集團核心人物吳修齊、吳尊賢、高清愿,討論企業集團內部外部關係發展,對臺南幫企業集團的歷史淵源、人際網絡、經營手法、企業文化均有詳盡分析。

另外,由東海大學高承恕、陳介玄教授領導的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嘗試藉由對企業的探究研究,去瞭解社會、經濟運作的發展與結構,研究對象涵蓋臺灣的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以訪談及調查方法探討企業運作對社會與社會結構(組織、人情關係、網絡、權力支配)之間的互動發展。

在企業史的統計資料研究上,有中華徵信所所編纂之《臺灣地區企業集團匯編》,以及《臺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等,前者選51較具規模之企業集團作為標的,列出企業集團各分子公司的基本資料,後者則收集100家集團企業作為標的,每兩年更新一次,內容皆包括企業集團現狀簡介、發展歷程與變遷、經營核心人物分析、經營績效、財務分析以及統計資料包括營收淨額、資產總額、稅前純益、資本額、員工數、負債比例等,為臺灣目前較完整的企業史研究的統計資料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在企業史的研究與寫作上,仍受到許多侷限,臺灣本土企業對於自身企業資料的保存意識仍不夠成熟,使得研究者在企業史文獻資料的搜集上可能遭遇資料不足的限制。另外,書寫者亦可能因為缺乏獨立的思想和客觀的立場而陷入對企業歌功頌德的泥沼,成功的企業值得學習的地方或許甚多,但企業史絕不僅僅止於企業輝煌業績的展現、成功經營管理之道、或對優秀經理人團隊讚揚。這種缺陷可能肇因於書寫者對企業的某種依附,如資金、檔案資料、當事人訪談等,使得企業史研究的批判精神不足,或因寫作者無法得到企業的配合,無法掌握更多的企業素材和內部資料而無從深入探討。

綜括而言,臺灣在企業史研究方面,以資料性撰述的作品較多,專題性的研究成果較少。

 

四、結語

 

企業史是一門研究研究企業經營管理長期發展過程與變遷的學科,同時亦藉由逐步建立個別企業長期的歷史資料及記錄,嘗試結合各種內外部因素與其他學科理論去解釋為何會產生這些發展與變化,這讓企業史不僅從歷史學角度去掌握企業的發展歷程,也涵蓋企業管理、產業經濟、社會學領域等等,形成理解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變遷之間互動關係的一個新研究取向。

 

參考資料

 

Amatori, Franco & Jones, Geoffrey(Eds.)(2003). Business History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ndler, Alfred D. (1977).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ndler, Alfred D. (1990). 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 Arthur H. (1962). What is Business History?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Vol.36, No.1, pp.98-106.

Gras, N. S. B. (1938). Why Study Business Histor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Vol.4, No.3, pp.320-340.

Gras, N. S. B. (1944), Are You Writing a Business History? Bulletin of the Business History Society, Vol.18, No.4, pp.73-110.

Larson, Henrietta M. (1947b). Business Hist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Bulletin of the Business Historical Society, Vol.21, No.6, pp.173-199.

謝國興1994〈企業發展與臺灣經驗:一個歷史學的研究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下),頁331-351

謝國興1997〈當代臺灣企業發展史研究的回顧〉,收錄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285-304

國內外企業史研究簡介:
—日本經營史研究所(JBHI)
蔡佩純 整理

發展簡介

 

財團法人日本經營史研究所(Japanese Business History Institute),成立於1968(昭和43)6月。在產業界與學校的合作之下,其目的在於將日本國內外與經營史相關的理論和實務經驗,透過研究和成果的普及,以謀求最好的經營理念、政策、技術的發展,並進一步地提高國家產業和學術文化水準。據此,其成立以來的主要事業活動項目有:

1.          收集調查經營史相關資料:進行企業公司史、產業史、工會團體史、經營者傳記等相關基本資料與圖書的查詢與蒐集,進一步開放給專門研究人員與各企業公司史的撰寫者。

2.          公開發表經營史相關研究成果:與經營史、經濟史的專家共同進行研究,並出版發表成果;並以各企業、工會等經營史編纂者為對象舉辦研討會,與業界交流。

3.          受託研究撰寫:接受與企業公司史、經營者相關的研究委託,並進行實際的指導與編輯。透過思考企業的現在與未來,研究分析其中的歷史性,能在企業經營方面得到相當的建議。企業公司史的撰寫,不僅是建立公司內部價值觀的第一步,也是支撐企業發展的基本史料根據。

4.          出版優秀公司史著作:為增進社會對企業公司史的認識以及提升研究內容水準,由專業研究人員成立「優秀企業公司史賞選考委員會」。

5.          培養從事經營史研究人員

 

研究成果

 

1.          經營史史料中心:自1985年開始,開設了「經營史史料中心」,公開所收藏的文獻、資料,廣泛地提供給相關研究的使用者。其中收藏了豐富的企業公司史著作,為一能充分地提供相關研究參考書目的專業圖書館。其藏書總計有:企業公司史7000冊、產會工業史950冊、經營史經濟史相關文獻1800冊、營業報告書1200冊、統計報告與其他500冊等。

2.          出版發行:在本機構中,為出色的企業公司史所撰寫的,且與經營史、經濟史的專業研究人員協力合作所致力於企業公司史撰寫相關業務,到目前為止接受了約100間企業公司的委託,並完成了100冊以上的相關著作。其主要出版成果,主要可分為「資料研究」、「企業公司史‧團體組織史(研究受託與編輯指導)」兩部分。(著作詳見連結)

3.          優秀企業公司史著作獎:自1978(昭和53)起,每隔一年進行考選表彰優秀企業公司史著作,至2006年已舉辦15屆。獲獎作品公佈於「優秀企業公司史獎發表和選拔報告會」的「選拔報告書」中。著作入選標準在於:(1)是否致力於公司內外部資料的發掘?而據此所敘述的內容,是否能夠充分公開?(2)是否詳述企業發展中的重要轉折點,並且是否能夠流暢說明該企業發展歷史的梗概。(3)是否能夠具有吸引讀者的魅力。(4)是否完全符合該企業公司史的出版目的與撰寫方針?

4.          發行研究著作與其他:側重經營史的實踐面,如經營史相關的研究論文、專家研究發表、優秀企業公司史與經營史傳記等等的介紹及相關書評、指導製作企業公司史等等,並定期發行刊物。

 

 

專家建言

 

1. 「社史」の可能性--三和良一(日本經營史研究所専務理事,青山學院大學名誉教授)  

如何書寫「企業公司史」?從人類的努力去探求發展軌跡,只能得知企業如何增長。避開了大人物與大事紀,並無法詳述企業是如何以目標持續展開經營。且在某個時間點上,企業活動多有失敗轉化的事例,以80年代為例,後期的泡沫經濟而使企業經營多角化,到了90年代成為企業的重擔,僅書寫其中成敗會流於平板。事件發展往往是隨著企業領導人的風格而變動。因此,透過專業的經營史‧經濟史的訓練,研究人員應按照史料文本,明確地分析企業在某時期被放在歷史中的狀況,在那個經營環境中,有怎樣的經營謀略,以及可供選擇的方案,企業領導人如何選擇應對策略,並對以上種種作出評價。若無誇張或低估,則如此多現實企業經驗的歷史,肯定具有可能性與可讀性。

2. 「社史」再--中川敬一郎(日本經營史研究所顧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目前「企業公司史」的研究所面臨到的難題有二。首先,從編輯出版的體制來看,「企業公司史」仍未擺脫「出版界的私生子」的狀態,或許與日本、歐美企業體制不同而有此差異。因此,「企業公司史」頂多可說是私人出版品,多為企業宣傳品之用,對執筆者而言,並無法在企業內部之外追求公司真正的歷史。不用說,包含在企業過去的多是失敗與沾滿鮮血的奮鬥歷程,而這正可以看出企業領導者在決策上的指針、企業員工提高幹勁的契機、以及如何內化成幹部教育的材料,甚至可向社會呼籲,企業是如何艱苦經營而變成國民的信賴。因此,除了標榜「企業作戰能力」之外,為追求企業歷史的真實,平時應精心保存文件、經營資料,並給予負責企業文書的收集、分費、保管,為此當要之急,應予專業人員如圖書館員的最大權限。

編按:全文(包括圖片)摘錄及翻譯自財團法人日本經營史研究所網站http://www.jbhi.or.jp/index.html

 

國內外企業史研究簡介:
—哈佛商學院企業史
張淑 綺整理

壹、簡介:

 

全球的企業史的研究,源起於哈佛大學商學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設立於1908年的哈佛大學商學院,在第一任院長Edwin F. Gay的帶領下,於1925年成立企業史學會(Business Historical Society),並於隔年(1926) 發行Business History Review季刊。

 

 

這本期刊,可以說是最早的企業史研究專刊。該期刊網羅了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相關學者共同研究;主要的內容,涵蓋了各國於不同時期的企業發展研究,同時針對美國百年來企業的發展做了完整的紀錄。

哈佛商學院率先開設企業史相關課程,並將發展企業史課程融入MBA的學程中;除此之外,更致力於發表企業史相關研究,及出版企業史相關書籍。這些努力,使企業史在美國成為一個有系統性、學術性研究的重要學科。

目前該商學院企業史的研究團隊,可說是全美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團隊之一;其研究成果及著作極其豐碩。

 

貳、研究緣起與發展

 

  期(1926-1960):

企業史的命名,是由當時哈佛商學院院長Wallace B. Donham所定。他認為這個學院要以訓練企業人才為主,所以需要對企業經營的歷史有所瞭解。他較注重實務經驗,也注重現代企業的歷史背景。

這段時期的重要學者有Edwin F. Gay,他是哈佛大學企管學院第一任院長;W. B. Donham則是哈佛大學企管學院第二任院長,他同時於1927年開設企業史講座。而N. S. B Gras最早強調經濟制度發展階段論的學者,同時也是企業史講座第一教授;Henrietta M. Larson1930年加入,為企業史講座第二教授;Joseph Alois Schumpeter主要以革新理論為基礎,他認為企業家為實踐革新行動的主要人員。

 

1. 1925年:成立企業史學會(Business Historical Society)邀請當時研究企業史的N. S. B Gras來領導研究團隊,開始建立研究的形式及指導。

在企業史的發展上,Gras為主要奠基的人物。他受邀到哈佛開課及研究,算是當時研究企業管理史的創始,同時也開了相關的課程,為企業史研究做一連串的定位及討論;這類的研究被當時的傳統思維排除在外。他帶領團隊研究注重在政策及管理上,以及個案系統以作為教學之用,逐漸將企業史與經濟史切割開來。當時的企業史仍有兩個面向:一個仍然是被視為經濟史的一部份所寫成的;另一部份則是由專業的企業史家所進行。

Gras將原來經濟體系下的描述及分析,轉向經營運作,尤其在運作的決策者及經營者上。研究方法首要工作就是研究人及企業,而這樣的資料存在在企業本身。所以他帶領團隊建立個別企業的歷史資料及記錄,同時也進行產業史的研究。而後又成立產學合作的企業史基金會,進行大型企業個別的歷史發展記錄。企業史慢慢被社會及學校所瞭解及接納。

在建立企業史的架構方面,Gras提出了三個步驟(Gras, 1944)

(1)需要建立個別公司歷史傳記。

(2)需要建立個別的產業歷史。

(3)概括性的企業史,包含企業家、企業單位及產業。

 

2. 1926年:發行Business History Review季刊

 

中晚期1960年之後)---Galambos 2003

1. Chandler

Chandler理論架構較先前Gras的理論來得詳細,其研究與社會理論結合,鎖定在美國大型企業,成為往後三十年來的新典範,並在當時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及共識。在當時Chandler幾乎無所不在,期刊中的引用比率非常高,幾乎研究者都在他所建立的典範下鑽研更進一步的研究。

Chandler本身則是在美國境內或國外極力地推動企業史研究。當時在哈佛商學院整個學術環境影響下,企業史走出過去Gras的停滯及狹窄,變得較為廣泛及開放;而當時的哈佛商學院鼓勵學生在這個典範下做更細緻的研究,而不鼓勵有不同的意見。有幾位原本研究經濟史的學者也向Chandler的典範靠近,使得經濟史與企業史較為接近。

 

 

2.企業文化研究(1970-1980年代)—(王錦瑭,1996)

當時以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史研究的新課題,主要包含下列三個方面:

(1)研究人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2)將研究精神因素和價值觀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3)採用比較分析法研究企業文化,其中又以美、日兩國企業作比較研究。

  研究企業文化,是美國企業史的重大突破,它讓學者們不僅注重研究企業的形成,以及發展的歷史,開始著重研究企業的組織機構、經營管理階層外,更重要的是開始重視企業的全體員工。 

3.Chandler時期(1990年代)

1990年代開始,對於企業史的定義開始有更多的爭議,各國企業史研究逐漸成熟,有自己國家的觀點,不再完全適用於Chandler的架構,因而產生更多元的典範。包括牛津所成立的ICC(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期刊,也是另一個時代的來臨。原來的共識有了不同的發展,研究範圍開始廣泛涉及人力、政治、權力、網絡研究、中小型企業、家族企業等等。

4. 後現代主義的企業史研究:

由於後現代主義在企業史中發酵,使得企業史研究中加入了對於族群、性別、文化、意識型態、環境、科技等等的研究切入觀點。

而在這個時期的重要學者首推Alfred D. Chandler, Jr.,他是新企業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

 

參、教學與研究成果:

 

課程

目前哈佛商學院EMBA課程中,與企業史相關的研究分為四大部分:

1. 管理資本主義(The Coming of Managerial Capitalism)

   探討企業家、公司、工會,與金融市場的歷史發展,以及政府機關的關係。在資本場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其企業文化、工作場域、勞動力以及技術的變動,與整個巿場所帶來的長期衝擊之間的關聯。提供學生從歷史的脈絡之中,從事在不同時空,不同國家之間經營策略與社會、經濟之間的思考。

2. 企業文化與全球資本主義(Entrepreneurship and Global Capitalism)

  探討全球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動態。研究主要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部分為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企業家如何建立了第一個全球經濟,並建立一個跨國性的企業組織;以及隨著全球經濟的崩解與重建,這些企業家如何因應與面對。第二部分為面對第一波全球化的衝擊與反應,在充滿政治與管理風險下的全球經濟環境中,企業家如何因應及找到機會。第三部分為資訊技術的發展為企業帶來的新契機,以及例如中國大陸的經濟開放,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第四部分為企業如何運用策略,成為全球性產業。

3. 商業、政府與全球化經濟(Business Govern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主要探討政府的公共政策如何影響經濟環境的發展。整個團隊由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以及歷史學家組成,研究政府重要經濟政策的建立與執行,在政治上、制度上,以及歷史脈絡所造成的影響。

4. 企業史學術研討(The Doctoral Seminar in Business History)

  介紹最新的企業史研究進展,以及相關的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提供學生一個研究的方針。

 

期刊: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 1926年創刊,以季刊形式發行,一年四期。

2. 主要致力於各國各時期的企業發展研究。

3. 目前發行82,該期刊主編為Walter A. FriedmanGeoffrey Jones

 

 

專書

 

1. N. S. B Gras

(1) 哈佛大學企業史叢書(Harvard Studies in Business History)

(2) 企業與資本主義:企業史入門(Business and Capitalism : An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History) 1939年出版。此書為各大學企業史課教科書之一。

2. Henrietta M. Larson

企業史入門(Guide to Business History, Harvard Univ. Press, 1950.)

3.Joseph Alois Schumpeter

研究成果集結出版經營與社會(Business Enterprise in its Social Setting)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959). Business Enterprise in its Social Setting.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Alfred D. Chandler, Jr.

(1) 策略與結構(Strategy and Structure )

Chandler, Alfred 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Cambridge : M.I.T. Press.

(2) 《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Chandler, Alfred D. (1977). 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3)《規模與範疇》(Scale and scope :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handler, Alfred D. (1990). Scale and scope :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5. Mira Wilkins

(1) 跨國企業史的開展(The emergenc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from the colonial era to 1914 )

Wilkins, Mira (1970). The emergenc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from the colonial era to 191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跨國企業的成熟(The maturing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from 1914 to 1970)

Wilkins, Mira (1974).The maturing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from 1914 to 197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Thomas K. McCraw.

(1)Prophet of Innovation: Joseph Schumpeter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McCraw, Thomas K. (2007) Prophet of innovation : Joseph Schumpeter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Geoffrey Jones

(1) British Multinational Banking 1830-1990

Jones, Geoffrey (1993). British Multinational Banking 1830-1990. Clarendon Press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an introduction

Jones, Geoffrey (1996).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3) Merchants to multinationals : British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Jones, Geoffrey (2000).Merchants to multinationals : British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Oxford [U.K.]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Multinationals and Global Capitalism: From the Nine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nes, Geoffrey (2004). Multinationals and Global Capitalism: From the Nine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Walter A. Friedman

Birth of a Salesma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lling in America

Friedman, Walter A. (2004). Birth of a salesma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lling in America. Cambridge, Mass.Lond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 David Moss:

When All Else Fails: Government as the Ultimate Risk Manager

David A. Moss (2002). When all else fails: government as the ultimate risk manag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獎學金及研究補助:

 

1. 博士後研究獎學金:(Harvard-Newcomen Plstdoctora Fellowship)

1949年設立(Harvard-Newcomen Plstdoctora Fellowship),每年頒發一次;主要頒發給致力於企業史研究的學者。

 

2. Alfred D. Chandler Jr. Travel Fellowships

1991年設立,主要支持具潛力的研究生到哈佛企管學院進行研究,或提供該校學生到各地進行企業史研究。 

 

3.The Alfred D. Chandler Jr. International Visiting Scholar Program

    該計劃於2005年開始推動,主要提供海外學者到哈佛企管學院進行數個月的訪問研究。

 

文字及圖片參考及引用來源:

 

1. 哈佛大學商學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 企業史學會(Business Historical Society)

3. 企業史研究(Business History Review Home)

4. Galambos (2003) http://www.hbs.edu/bhr/index.html

5. 王錦瑭(1996)。<美國企業史研究>,《歷史研究》,4:171-180.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徵稿啟事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徵求與企業史相關研究心得與專文,歡迎踴躍投稿。

 

一、徵稿內容:研究主題為「企業史研究」,與該主題相關的研究心得或專題文章均可。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院校學者、研究生、大學部學生,以及一般社會人士。

三、文長以2000字以內為宜,來稿請用電腦打字,並附通訊地址、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信箱等聯絡資料。

四、來均需經本刊正式審稿程序,本刊對來稿有潤飾編輯權,作者請自留底稿,恕不退件。

五、本刊恕不致贈稿酬。

六、來稿請優先以電子郵件逕寄qqchen@nccu.edu.tw陳小姐 分機:62848

七、如有任何問題,請優先以上列電子郵件或電話洽詢。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在構築台灣重大企業發展史的過程之中,研究團隊非常需要各大企業本身的參與及協助。特別是在歷史資料部分,由企業直接提供我們完整的紀錄及資料,必定比我們從其他管道拼湊來得完整及正確。因此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敬邀您能協同我們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軌跡。我們將對您所提供的資料妥善建檔及數位化,併入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中,期能進一步從這些資料中建立貴企業形象及企業文化的整體性研究。

我們希望貴企業能夠提供自成立以來的

1. 發展記錄(包含相關紀念書籍、相片等)

2. 貴企業發行之廣告(平面或動態媒體廣告)

3. 貴企業相關的剪報、大事年表等

4. 或其他對貴企業發展具關鍵價值的歷史資料

另外希望徵求有意願的企業接受我們的深度訪談。訪談的目的,一方面建立貴企業的口述歷史,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歷史中看出貴企業發展軌跡與台灣社會的互動及演變,並從演變中呈現出貴企業對台灣社會的具體貢獻,確立貴企業的社會價值。如果您的企業在台經營20年以上,並且希望能有研究學者協助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歡迎您主動與辦公室洽詢合作的可能性。

聯絡方式:小姐 qqchen@nccu.edu.tw 電話:2939-3091*6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