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第十期
發行日期:2009年12月31日
發行人:王振寰,溫肇東/編輯:許瓈文、王敬智、陳千群、姜懿紘/版面製作:吳宗勳
目錄
台灣企業史研究成果報導 工作坊 編輯室
演講:當代台灣企業發展史的回顧 編輯室
演講:台灣「田邊製藥」在台近半世紀發展經驗 編輯室
台灣家族企業 臺灣家族企業的類型之一:板橋林家 許瓈文
企業史概論通識課程 上課心得 林力芸
台塑文物館參訪心得 林佳蓁、
李欣儒、
李宛霖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台灣企業史概論課程
研究與學習心得徵文
編輯室
台灣企業史研究成果報導
工作坊
編輯室

台灣企業史工作坊在1212日週六舉行,由本校社會系熊瑞梅教授主持,第一場是「台灣家族企業的開創與繼承:組織治理與制度環境的企業史分析」,由國發所王振寰教授與博士班學生陳琮淵共同研究,第二場是「家族企業在會計研究之現況及未來發展方向-資訊價值觀點」,由會計系吳安妮教授和研究生謝素芳共同研究,第三場是「台灣家族企業績效的後設分析(Meta analysis of family business research)」,由企管系樓永堅教授與碩士班學生林佑軒共同研究。另有本校科管所溫肇東教授,企管系張逸民教授,中研院社會所李宗榮助研究員等師長與研究所同學參與討論。

3.jpg2.jpg

第一場報告者認為企業研究必須帶入歷史縱深,才能掌握企業發展的特質,藉由整理台灣家族企業的既有文獻,進一步從企業史研究角度提出新的研究途徑,並分析近代台灣企業發展中的組織治理與制度環境,特別是家族主義對於企業發展的影響。

第二場報告者透過觀察企業盈餘之資訊內涵,探討家族企業自願性揭露公司訊息的影響原因,以及盈餘管理與盈餘品質,接著討論企業酬勞計劃,家族企業的經營者從酬勞制度獲得的利益是否高過非家族企業的經營者,且經營者酬勞與企業績效一直是會計資訊使用者所關心的議題。

第三場報告者以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績效作T檢定,目前研究發現顯著:原始樣本較多、年代較近、家族定義較鬆,不顯著:原始樣本較少、年代較遠、家族定義較嚴。未來希望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將與台灣家族企業績效議題有關的眾多研究成果彙集,並獲取關於此一議題之量化(Quantitative)且一般性(General)之結論。

2008年金融海嘯,企業經理人坐領高薪成為「肥貓」,引起社會大眾與研究者再次關注企業績效與酬勞的關係,進而有家族企業和非家族企業績效優劣的討論,與會學者專家們也對此特別感興趣,提供許多可再深入探討或比較的觀點。

4.jpg1.jpg

演講:當代台灣企業發展史的回顧
編輯室

為推廣「企業史」概念,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首先在政大開設通識課程「企業史概論」,並推出一系列演講活動。1123日第一場特別邀請到台灣學術界中長期關注台灣本土企業發展的謝國興研究員(中研院近史所),為我們解析當代台灣企業發展史的回顧,本次演講活動由企管系樓永堅教授主持,科管所溫肇東教授作為與談人,吸引許多對企業史有興趣的學生報名聽講。

1.jpg4.jpg

謝老師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首先以日據時代企業的發展說起,台灣某些產業的企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接著談到國民政府來台的階段,大陸各地的工廠或企業也有隨之搬遷來台者,在政府政策導向之下,台灣也孕育出一批新的企業集團,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企業的發展也有不同的際遇。

大多數的同學因為是1990年代出生,所以對謝老師所提到的外省企業集團比較陌生,特別會問當時的政經社會情況對於家族企業社會網絡的建立等問題,謝老師對此也舉出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為例說明。

接著由溫老師分享個人曾經在台南幫企業集團公司工作的親身經驗,以及台南幫大老對於兒女婚禮的態度,呼應謝老師對於台南幫企業文化的說法,同時也以此對比台灣食品界另一霸主頂新集團(魏氏兄弟)企業文化的差異。

謝老師透過問與答中引領我們瞭解台灣企業集團在不同的社會脈絡下有何演變及因應,給將來有志從事相關主題研究或致力進入台灣企業發展的師生相當豐富的收穫,演講就在大家熱烈討論之下結束。

2.jpg3.jpg

 

演講:台灣「田邊製藥」在台近半世紀發展經驗
編輯室

1218日圓桌論壇很高興邀請到「田邊製藥」資深前副總經理賴宗成先生談在台灣令人熟悉的老字號「田邊製藥」、「五燈獎」的發展故事,本次論壇由國發所王振寰教授主持,科管所溫肇東教授,企管系樓永堅教授、張逸民教授等參與座談。

2.jpg1.jpg

賴宗成先生從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畢業之後,就進入台灣田邊製藥,先從下工廠實習開始,接著開始學習如何銷售的業務。歷任台灣田邊製藥公司台田藥品股份有限公司醫藥業務代表,營業部課長兼產品經理,營業部經理兼學術行銷部經理,營業行銷協理(民國60年-81年),副總經理(民國82年-97年) 。賴先生長期參與整個「田邊製藥」經營發展,除著有《醫藥行銷》(商週出版),更獲頒中華民國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第三屆(銷售類)傑出專業經理。

賴先生首先介紹田邊製藥的歷史,並以他豐富的經驗和幽默的口才帶領我們回顧台灣的醫藥業發展史。國內研究者大致將台灣的醫藥史分為以下幾期,第一期:草創期(民國39年起),台灣開始有製藥的工廠。第二期:外商萌芽期(民國49年起),外商來台設廠製藥。第三期:進口替代期(民國59年起),台灣廠商在外商的協助下,開始生產一些原料藥取代進口。第四期:技術提昇期,(民國69年起),政府實施《良好生產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國際大廠先後來台獨資設廠,國內大廠亦與國外藥廠技術合作,取得原料藥和制劑的生產技術。第五期:海外擴張期(民國79年起),國內廠家開始進軍國際,在海外投資設廠。

接著由在座的師長和同學提出問題,如政府政策的因素對生醫業的影響,醫藥分家等問題,賴先生細數醫院、藥局等佔有市場的比例因為政府政策的影響所產生的變化,如以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後做為分界點,從醫院和藥局佔製藥業的市場比例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1987(33%/52%)1994(54%/30%)1997(62%/22%)年,2001(78%/13%),醫院已經成為市場主流,藥局則是逐漸萎縮。再從法令規章出發,評論政府對於生醫製藥人體試驗或市場販售的規定,探討為何台灣有世界少有的嚴格標準,但是卻無法幫助台灣的廠商開發新藥。本次論壇就在熱烈討論下落幕,由王振寰老師代表致贈紀念禮品。

3.jpg5.JPG

台灣家族企業
臺灣家族企業的類型之一:板橋林家
台灣企業史資料庫兼任助理 許瓈文

本文將延續上一期的台灣家族企業的類型介紹,繼續介紹本土類型之一的板橋林家,未來將依序介紹本土類型的其他家族企業集團,以及外來型的家族企業集團,最後總結臺灣不同時代下的本土和外來家族企業集團發展史。

前期內容摘要

從企業創始人的角度來看,台灣家族企業可以大致區分為本土型和外來型兩種。所謂本土型是指企業創始人從小生長在台灣,除了一般大家明顯可知的血緣和婚姻或地緣所產生的家族或師徒關係,我擴大解釋具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也可能存在相同的知識基因的密碼,這些人所組成的企業也應將其列入本土型,除了已經發生或正在進行的家族企業,這些都比較容易觀察發現,我也嘗試提出未來可能的家族企業類型,如電子科技新貴,新移民等。若企業創始人不是從小生長在台灣,這些家族企業就可以稱之為外來型,外來型也可以再區分為已經發生或正在進行,這些都比較容易觀察發現,但是我也嘗試提出未來可能的家族企業類型,如僑生等身份的家族企業集團的創始者。

一、發家致富

林應寅,雍正十二年生,福建龍溪縣人,從小跟隨父親讀書,看到同鄉的人到新開墾的台灣做生意致富,趁著宗族長老要到淡水的機會,一起來到台灣謀生,次子林平侯十六歲亦跟隨其父來台。乾隆四十五年春,父子抵達新莊,當地墾殖未久並無學校,因此他就留下來教書,學生有數十人之多。[1]

鄰居米商鄭谷也是龍溪人,因為隻身在台店務繁瑣,就聘請林平侯幫忙經營,當他已經累積薪俸數百金,鄭谷又給他千金讓他自己經營,林平侯因為經營有術,數年後已經是雄霸一方的商人。當時竹塹林紹賢因為台灣鹽務配運失調,就和他一起合作,行銷遍及沿海各省,年收入上萬金,可以說是富甲一方。[2]道光初年斥資開拓桃仔園,再拓瑪蘭,三貂嶺開通淡水到瑪蘭之路。[3]

林平侯與現代企業經營之神王永慶相同,都是經營民生物資:米起家,但是林平侯有機會跨足管制物資:鹽,這就是林家快速致富的原因,從百金千金直到年入上萬金的倍速成長。仔細觀察現代台灣主要的家族集團企業,都可以發現他們跨足管制性的行業,因而有機會獲得獨佔性或寡佔性的龐大利益,如國泰蔡家擁有人壽保險和產物保險。有土斯有財,當林家已經擁有原始的資本積累之後,就開始在大嵙崁拓寬墾界,這也是日後林家是台北的大地主之一的原因。

二、政商關係

古語:「學而優則仕」,林平侯來自書香之家,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地位之後,也開始捐官,他顯然不願意只得到一個空頭銜,嘉慶十一年(1806年)帶錢到京師活動,後來果然又有機會管理鹽務,之後出任知府,若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估算,林家財富仍在持續大量積累中。

光緒二年(1876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巡視台灣,林維讓生病不能去,因此由弟弟林維源前往籌商防務,丁曰:「方今海疆多事,非兵莫屬,而財政支絀,餉械難全,惜無巴寡婦其人,君亦將有以教我乎」?林答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吾家豈為富不仁者」![4]以今日眼光觀之,丁日昌是否有藉勢藉端勒索之嫌?兄維讓是否藉稱病不往?因為光緒五年,林維源就曾因台北府城興工,經費籌集有欠公允而推病不出,不樂之捐恐怕古今皆有此事。

表一:林家早期主要人物與大事件

時間

人物

事件

嘉慶八年

1803年)

林平侯

三十九歲,納粟由成均捐縣丞。[5]

嘉慶十一年(1806年)

林平侯

挾貲走京師,由縣丞加捐同知,分廣西省儘先補用。[6]

嘉慶十七年(1812年)

林平侯

補桂林同知,兼管驛鹽事,原桂省食鹽多為大商壟斷,零售分銷,常有向隅,私梟影響釐金,林平侯施行「計引均銷」之制,嚴限大商隨到隨售,於是居奇漲價之害不復聞。[7]

嘉慶十九年(1814年)

林平侯

署南寧知府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林平侯

署柳州知府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林平侯

啟田鑿圳,盡力農功。所穫愈豐,周貧賬匱亦亟。淡水廳興修文廟,捐五千金,割腴田歲收穀百六十石充學租。[8]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林國華

英艦犯境,尊父命捐輸軍餉五萬兩,晉道銜,賞戴花翎。[9]

同治元年

1862年)

林維讓

捐銀二萬兩,獎候選知府,復賞三品道銜。[10]

光緒二年

1876年)

林維源

福建巡撫丁日昌巡視台灣,捐銀五十萬兩協助海防,授四品銜候選道。[11]

光緒五年[12]1879年)

林維源

獻海防軍費六十萬兩。

光緒九年

1883年)

林維源

捐銀二十萬兩,且擬訂募勇水陸團練辦法。[13]

光緒十一年(1885年)

林維源

中法和議成,劉銘傳實授台灣巡撫,林維源應召還鄉,欣捐五十萬元為善後經費,擢內閣侍讀。[14]

光緒十二年(1886年)

林維源

設撫墾局於大嵙崁(大溪),並設行館於大稻埕六館仔。[15]

光緒十五年(1889年)

林維源

與富商李春生合組建昌公司,在淡水河東岸興建西式樓宇,供領館洋行及其執業人員眷屬租用,收取高額租金。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林維源

馬關條約簽字,林維源前往廈門,日本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訪廈,以億萬資產主理無人勸其回台。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林維源

享壽六十有六,葬於福建漳州龍溪。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板橋林本源家傳》整理而成

三、延伸問題

清代中葉板橋林家始祖林應寅來台,早期從事教職,第二代林平侯經商致富進而捐官,並在大嵙崁拓寬墾界,屬於地主紳商的發展方式,家族已經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1895年馬關條約割台,第四代林維源經歷改朝換代,從清政府到日本政府,選擇寄居廈門終老一生。1945年日本政府戰敗,第五代林熊徵經歷台灣回歸國民政府,家族籌組成立的華南銀行,一度受到政權移轉的影響。2000年國民黨政權敗選,第六代林明成必須面對其他財閥的金控和二次金改等激烈競爭。家族的領導者面臨政權移轉下,一些大時代的變化對家族企業所產生的衝擊,盡力維護家族的產業,我認為板橋林家都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家族值得被研究。

台灣企業史電子報未來數期將針對這不同類型的家族企業進行更多介紹,期待能夠發現更多不同類型之下的台灣家族企業的差異。



[1] 《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19852月,P8

[2] 《板橋林本源家傳》,p10-11

[3] 《板橋林本源家傳》,p15

[4] 《板橋林本源家傳》,p30

[5] 《板橋林本源家傳》,p11

[6] 《板橋林本源家傳》,p11

[7] 《板橋林本源家傳》,p11

[8] 《板橋林本源家傳》,p14

[9] 《板橋林本源家傳》,p2024

[10] 《板橋林本源家傳》,p26

[11] 《板橋林本源家傳》,p30

[12] 《板橋林本源家傳》,p31

[13] 《板橋林本源家傳》,p33

[14] 《板橋林本源家傳》,p35

[15] 《板橋林本源家傳》,p35

企業史概論通識課程
上課心得
廣告一 林力芸

  當初會選擇企業史概論這門課是因為看到它的課程介紹,一方面感覺課程內容豐富多元,會有許多不同研究領域:歷史,社會,企管等等的老師輪流授課;另一方面,許多主題引起我的興趣,像是:梅迪奇(Medici)家族的興衰、百年老店立基點、政商關係等。我並非唸商管相關科系,上課內容還有補充資料對我而言都是很新的資訊,像我之前雖知道有辜家、蔡家,但對他們家屬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完全一頭霧水。老師在課堂上為我們解釋的很詳細,雖然我仍然只能記得一部分,但相信已經幫助我在往後看到辜家、蔡家的相關新聞時更快進入狀況。

IMG_0020

透過學習各企業的歷史演變,我更進一步知道台灣在經濟史版圖上的地位。從進口替代開始,經歷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設立新竹科學園區等政策仍在繼續推進,永不止息。呂紹理老師告訴我們歷史是研究時間的學問,要用新的眼光和角度看歷史,看似抽象,但也是希望我們知道如何面對既有社會文化歷史條件,察覺創新如何能與既有條件融合。另外,他也說明了撰寫企業史時的形式與方法,包括標準版企業史、普及版企業史、影像版企業史(照片集、紀錄片、卡通化、繪本、圖解)等實際應用層面。

  王振寰老師是這門課的發起人,他上課的主題是政商關係史,因為陳水扁貪污事件,讓我對這議題倍感興趣。老師說其實政商關係未必是負面的,台灣剛起步時,企業的發展也是因為有政府保護以及扶植的政策,但需要在民主體制下建立制度,讓政商關係能夠透明化,否則政商勾結將使大多數人的利益被忽視。真希望台灣政府官員及企業等能遵守原則,而媒體及檢調機關也都能盡把關責任,大家一起努力讓台灣更好。

助教帶領我們看李國鼎特集,這部影片讓我更了解他的為人,並從中發現許多成功者的特質。他做任何事情總是兢兢業業,既講求效率又要求做到最好,儘管知識淵博,卻有足夠的度量不斷學習新知,永遠把自己當成一個空水瓶,讓知識不斷注入。看到李資政為台灣付出的一切讓我很感動,當我看到他喪禮時眼淚忍不住在眼眶打轉,若他仍在世大概正認真地看公文,努力要讓台灣變更好吧!幸好台灣有這位高瞻遠矚的先行者,否則不知將會比其他國家落後多少年。

我可以清楚感覺老師們的用心,他們因為對台灣欠缺企業史這方面研究的責任感,所以願意為共同的理想努力。這門課有許多內容足以啟發我並引領我更深入思考,其中令我印象極深刻的是熊瑞梅老師說明的社會結構洞概念,她提到強連繫與弱連繫,弱連繫能槓桿出更多不同團體的人,以社交的角度來說是較好的;強連繫則是喜歡待在自己的小圈圈,尋求溫暖。就我而言,我發現自己之前很喜歡強連繫,不知不覺都跟同一類型的人做朋友,覺得這樣比較有安全感。若是跟不同類型的人接觸,雖然也很高興,但卻很容易緊張而不知所措。仔細想一想,跟各式各樣的人接觸能看到更多世界不一樣的面貌,何樂而不為呢?開始提醒自己要試著先放開心胸向外跨出一步。

熊老師在課堂中談到梅迪奇家族,在我升高一那年暑假和家人一起跟團去義大利旅行時,導遊就提到梅地奇家族對保護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極有貢獻,這是我對梅迪奇家族第一次認識。上課則讓我更深入的了解:梅地奇家族中最成功的領導者柯西莫麥迪奇的成功條件?他具有哪些企業家精神?柯西莫的人面獅身性格如何有利於其玩弄複雜的社會網絡關係?柯西莫的社會網絡有哪些促其成功的特質?以及羅倫左如何將家族企業從繼續維繫到衰敗。

義大利(佛羅倫斯2)凡紐曼迴廊

左圖: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 (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右圖:米蘭-凡紐曼迴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

張逸民老師教授全球化的歷史脈絡對台灣的衝擊時,給大家看了不少世界地圖,全球化勢不可擋,台灣很小,該如何讓世界看見?這不僅僅是企業如何把商品賣到全球的問題,更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克服的難題。

助教在實習課會問為什麼放大國崛起影片時,是選擇荷蘭而不是其他國家?因為荷蘭同樣是1.小國2.海邊3.貿易為主4.愛錢,藉由這些問題的討論,我發現其實有許多課程以外延伸出來的東西值得好好思索,而不該只是接受訊息,也在同學的回答和助教講解中學到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常常會有:對耶,我怎麼沒想到!的驚奇感。

樓永堅老師很有創意,用生日順序的方式讓我們排成一整圈報數分組討論商幫的問題,以及以現在的觀點,士農工商該如何排序?藉由交換組員瞭解其他各組間不同想法,發現自己沒想到的及不同的觀點,再進一步去想誰說的比較有道理?甚至可以將不同觀點加以結合,變成更臻完整的論述。

P1030959P1030583

  上課不在只是單向的由老師傳授我們知識,老師及助教會提出一些好問題,激起我們大腦思考,並藉由回答問題轉變成雙向的溝通。最重要是許多老師給的延伸閱讀資料大多是自己平常不會主動去看的,但是藉由課前預習,我發現它們其實並不像想像中枯燥,有許多有趣值得一看的地方。我很幸運能選到企業史概論這門課,也希望自己在接下來的課堂中繼續學習,獲得更多東西,下學期也一樣幸運能夠選上台灣企業史個案研究這堂課

 

台塑文物館參訪心得
企管一 林佳蓁、歐法三 李欣儒、社會 三李宛霖

文化館的緣起與特色

文化館是政府為發展地方的行政產物。政策脈絡可回溯至文建會八十三年起,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用意在於鼓勵民眾直接參與地方與地方文化事務。至於近年,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第十項:「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的子計畫,即是「地方文化館計畫」。期望透過文化館達到:當地文化的保存、活化、再利用,有如台灣多元文化的基因寶庫。並凝聚社群情感,作為在地精神的新地標。(取材自文建會,地方文化館官網)

DSC00941

文物館以介紹、記錄企業為主軸,內容包括主要領導人、企業發產歷程、產業產品。文化館設立的地點與企業有地緣相關或紀念意義。比如,橘之鄉蜜餞形象館設立在生產地:宜蘭,王永慶將台塑文物館設立在以父親為名的長庚大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台塑企業在經過五十年的努力,成為國內最大民營企業之一,文物館作為記錄奮鬥的過程,因此企業史概論的校外教學特別選擇參訪台塑文物館。這是一棟美麗的圓頂建築,格局也是飽滿的圓,予人簡單樸實的感覺,正如同一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刻文:勤勞樸實,止於至善,永續經營,奉獻社會。

3

國外如歐美或日本都有很多大企業有自己的文物館,近年來這種文化概念也慢慢在台灣發展,也使許多企業成立了自己的文物館,我想這種文化的保存是很重要的,不僅是對於個別的公司有重大意義,企業的發展也是國家的一種歷史,這些大企業都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文物館除了是建立一種企業文化形象,也是讓大眾了解企業發展與台灣經濟發展的關聯。

蓽路藍縷,白手起家

  導覽人員首先帶我們到地下一樓的簡報室觀賞台塑企業發展的紀錄片,此記錄片敘述了王永慶的創業歷程,讓我們初步的了解王永慶是如何白手起家,台塑的重大發展,台塑對經濟和整個社會有什麼貢獻。

1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54年創業初期台塑PVC粉的生產規模是一天四噸,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小的規模,但是有大概十個月,是一噸都賣不出去的,但他並不氣餒,反而思考突破瓶頸的方法並執行。既然了解了產品滯銷的問題是因為PVC商品市場狹窄,那只要提供PVC粉產品通路不就能解決這樣的窘境?

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他於1958年成立「南亞塑膠公司」,從事PVC的二次加工(PVC管、膠布等)。接著台塑企業又陸陸續續成立了許多PVC粉三次加工產業(皮包、鞋類、窗簾、雨衣等),以消化二次加工產品。我感到很驚訝,沒想到台塑石化王國的豐功偉業居然是建立在如此簡單的想法上:沒有銷路就自己開通路。神奇的是在這樣的策略運用下,不僅解決PVC粉滯銷的瓶頸,也把台灣PVC工業原本這片不毛之地開墾出一條康莊大道,讓PVC工業的中下游廠商有所接應,並從此蓬勃發展。

勤勞樸實,腳踏實地

二樓是介紹王永慶家族簡史,他的家庭背景以及在嘉義開設米店的傳奇。在那個時代,並沒有現代高科技幫忙選米,因此他都會將其中的碎石子等雜質先挑掉,他還會記錄這一家有幾口人,當顧客的米快用完了,就能將米提早送去顧客家,將新的米倒進米缸並把舊的米放置在上面。最重要的是他會選擇發薪日去收錢,這樣顧客都能順利付款。所以米店生意會成功,除了商品的品質外,讓客人感到貼心方便也是很重要的。

其實今日台塑這個跨足世界版圖的霸業,他在決定投資之時甚至連PVC粉是什麼都不知道。「只覺得這個東西有機會,而既然人家給我這個機會,我就很感恩,我就做。」這和他的經營理念有很大的關聯。他曾在與天下雜誌的訪談中這樣說道:「一勤天下無難事。日本人、美國人、歐洲人能做的,而我們中國人不能?沒有這種道理吧!」。我認為台塑之所以能成功不僅僅是他慧眼看出塑膠石化產業的發展可能,而是他的理念使台塑成功。一勤天下無難事,我相信這對於任何產業都適用。

追根究底,止於至善

  台塑卻在進軍汽車業時失敗了,但也促使台塑發展重型貨車,或許是不像轎車的市場比較飽和,加上台塑本身運送貨物就需要重型貨車,因此提供重型貨車一定的市場。台塑在貨物運輸的方面,全面採取電腦化系統管理,每一車都有固定的路線、固定的發車和到達時間,藉由電腦化的管理使貨物品質可以得到保障,也可降低人力管理成本,這種嚴格的管理是要確保產品品質,因為產品品質對於一家企業實在是太重要了。我想這就是台塑的一貫精神吧,從米店開始,王永慶除了賣米也自己碾米,這種上下游一貫的互助合作,為整體企業帶來不少好處。

四樓是介紹六輕計畫,因為石化工業會有很高的污染風險,所以一般人都不希望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大規模的工廠,所以要找到設廠的位置實在是很不容易,最後台塑是自己填海造地設廠。而六輕計畫的成功,使台灣的石化產業更進步,也使得麥寮的居民有工作,但也產生許多環保問題,未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會有更多機會面臨讓環保止於至善的問題。

DSC00937

永續經營,奉獻社會

  最讓社會頌揚的是台塑企業「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精神的落實。不管在文教方面亦或是醫療養老方面,他都不吝於貢獻其金錢與心力。創立一所學校,所資不菲,但他第一所創辦的學校—明智科技大學,卻是在台塑成立沒多久時便創立了。那時候台塑才剛成立不久,還不是很有錢,企業也不是很賺錢,他的想法是只要有點力氣,他很願意幫助貧困的家庭讀書。長庚醫院的成立增加了病床數,而長庚除了在台北有設立醫院外,也在其他地方設立分院,台灣醫療有城鄉差距,大醫院都集中在台北地區,所以長庚在其他地方設立醫院,使人民接受醫療的機會大大提升。

這跟我們一般所見的,人到了「功成名就」之後想到要回饋給社會又是不同層次的奉獻了。我想這樣才是對的,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不用等到榮華富貴,就算盡自己微薄之力也是回饋社會,更別提他無私奉獻的精神了。要作為一個時代的巨人是需要堅定的理念,以及努力實踐的決心,王永慶有做到他一生所堅信的經營理念,因此才會被人稱為經營之神,也才能在不穩定的時代成功。這趟企業參訪雖然行程很緊湊,但是我拿了許多資料回來之後再次閱讀,內心仍然充滿了感動。這次參觀的經驗和這些資料不僅有助於我對台塑這個企業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將來就業或我工作態度的養成。

64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徵稿啟事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徵求與企業史相關研究心得與專文,歡迎踴躍投稿。

 

一、徵稿內容:研究主題為「企業史研究」,與該主題相關的研究心得或專題文章均可。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院校學者、研究生、大學部學生,以及一般社會人士。

三、文長以2000字以內為宜,來稿請用電腦打字,並附通訊地址、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信箱等聯絡資料。

四、來均需經本刊正式審稿程序,本刊對來稿有潤飾編輯權,作者請自留底稿,恕不退件。

五、本刊恕不致贈稿酬。

六、來稿請優先以電子郵件逕寄qqchen@nccu.edu.tw陳小姐 分機:62848

七、如有任何問題,請優先以上列電子郵件或電話洽詢。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在構築台灣重大企業發展史的過程之中,研究團隊非常需要各大企業本身的參與及協助。特別是在歷史資料部分,由企業直接提供我們完整的紀錄及資料,必定比我們從其他管道拼湊來得完整及正確。因此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敬邀您能協同我們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軌跡。我們將對您所提供的資料妥善建檔及數位化,併入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中,期能進一步從這些資料中建立貴企業形象及企業文化的整體性研究。

我們希望貴企業能夠提供自成立以來的

1. 發展記錄(包含相關紀念書籍、相片等)

2. 貴企業發行之廣告(平面或動態媒體廣告)

3. 貴企業相關的剪報、大事年表等

4. 或其他對貴企業發展具關鍵價值的歷史資料

另外希望徵求有意願的企業接受我們的深度訪談。訪談的目的,一方面建立貴企業的口述歷史,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歷史中看出貴企業發展軌跡與台灣社會的互動及演變,並從演變中呈現出貴企業對台灣社會的具體貢獻,確立貴企業的社會價值。如果您的企業在台經營20年以上,並且希望能有研究學者協助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歡迎您主動與辦公室洽詢合作的可能性。

聯絡方式:小姐 qqchen@nccu.edu.tw 電話:2939-3091*62848

台灣企業史概論課程 研究與學習心得徵文
編輯室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徵求與台灣企業史概論課程相關研究與學習心得,歡迎踴躍投稿。

一、徵稿內容:與該課程上課主題相關的研究與學習心得。

二、徵稿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修習該課程的所有同學。

三、文長以1000-1500字為宜,來稿請用電腦打字,並附通訊地址、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信箱等聯絡資料。

四、來均需經本刊正式審稿程序,本刊對來稿有潤飾編輯權,作者請自留底稿,恕不退件。

五、稿件經採用將發給稿費。

六、來稿請優先以電子郵件寄許小姐 hsuliwen@nccu.edu.tw

七、如有任何問題,請優先以上列電子郵件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