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第十四期
發行日期:2010年08月31日
發行人:王振寰,溫肇東/編輯:許瓈文、王敬智、陳千群、姜懿紘/版面製作:吳宗勳
目錄
活動成果快訊 「台灣企業史暨個案研究」課程期末報導 編輯室
台灣企業史研究 宏碁發展史(Ⅰ) 王敬智
企業史書摘 《實在的力量:鄭崇華與台達電的經營智慧》書摘 王敬智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活動成果快訊
「台灣企業史暨個案研究」課程期末報導
編輯室

由來自各系老師組成的「政大企業史研究團隊」,繼上學期的「企業史概論」後,本學期(98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了「台灣企業史暨個案研究」(以下簡稱「個案研究」)。不同於上學期以概論為主軸,「個案研究」將更強調對於個別企業的研究分析,遠東百貨、新光百貨、宏達電、宏碁電腦、南僑與法藍瓷等台灣本土企業都是上課主題。來自不同系所的老師帶著同學從歷史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不同學科的觀點,建立對企業史的認識,並從企業家精神、企業發展、公共政策、經濟環境、關係網絡等方面找到企業史研究的相互連結性。

「個案研究」不同的地方不只在上課的主題跟角度,還在於對修課同學的期末報告要求上。上學期由於以概論為主,為了使期末報告的難度較為適中,因此老師們建議學生以參考資料較多的大企業為研究對象,因此同學們選擇作為期末報告主題的是國泰、燦坤、奇美、大同、統一、新光和中信七個大型企業(其中有三組主題重複)。而「個案研究」由於已經針對個別企業的創立、經營、擴大和轉型等主題做出介紹,因此為使同學能更進一步了解企業內部經營狀況,因此老師們特別挑出了國內數十家屹立百年以上的企業供同學挑選做為報告主題。這些企業多半規模不大,不管是網路或書面的參考資料相當有限,因此同學要取得參考資料必須自己跟企業取得聯繫來取得訪問機會,希望能讓同學進入企業內部進行田野調查。與企業內部人員(有時甚至是經營者本人)訪談取得的「第一手資料」,加上親身實地的訪談經驗,讓同學們可以超越一般的資料整理,做出更具組別特色且新穎的期末報告。

心理系的葉讚名同學就說,親自到企業內採訪真的是個非常不同的經驗,聽企業主分享他對於自己公司的看法、以及未來會採取的行動的時候,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企業主對於自己公司的熱情,那種熱情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人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被感動,這或許就是一個企業會成功很重要的原因。而歐洲語文學程西文組的林婉婷則表示,在修這門課之前,雖然閒暇之餘會翻閱商業性雜誌刊載的企業故事,但對於台灣的各個企業雖然都有簡單的認識,卻很少有機會去深入並全面地了解其經營模式和成功的關鍵,而透過這門課的各次講座和親身的企業採訪,我對於台灣各企業的認識更深了一層,也多了很多關於企業經營方面的資訊及想法。       

為了有利各組運作,「個案研究」採每組人數5-6人的「小」組制,全班92名學生分為17組。其最後被同學選為報告主題的百年企業有:郭家筆墨莊、郭元益食品、金成蘭餅店、鄭興珍餅舖、山東小磨麻油食品、峰圃茶莊、犁記餅店、老雪花齋、林華泰茶、翁裕美商行、老元香福興餅舖、金春發牛肉店、林合髮油飯稞店、吳家鼎邊趖、有記名茶、王德傳茶莊與丸莊醬油。雖然大部分的企業都在北部,但仍有五家企業(分別是在西螺的丸莊,在台中的犁記,在豐原的老雪花齋,在宜蘭的老元香福興與在鹿港的鄭興珍)需要同學從台北長途開拔到各地。而為了顧及這些訪問非北部企業同學們的權益,只要有提出申請,課程都給予交通費補助。

在同學們所研究的17家百年企業中,除了郭元益食品和丸莊醬油等已經具備中大型的企業規模外,其餘的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小本家族經營的狀態,不過這些小型企業的具體情況仍是各家不同,從同學們報告所提供的分析來看,這多半是因為產業性質和經營者個性導致。舉例來說,台灣茶業在1940年代之前一直是以出口為主,直到1950年代中期以後,國家經濟成長帶動了飲茶風氣,因此茶業由出口轉為以內銷為主,現在台灣茶葉有許多來自大陸等地區。而在2000年代之後,茶葉借由瓶裝飲料和到處林立的冷飲店逐漸成為台灣所有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而茶莊則走向連鎖茶行和單店茶行兩種形式,前者以天仁茗茶為代表,而林華泰茶、有記名茶、王德傳茶莊和峰圃茶莊則屬於後者。單店茶行所需的資本較低且客源較為穩定可預期,因此許多經營者寧願固守本業來賺取可預期的利潤,也不願意冒險擴店追求更大的市場。而這普遍也是台灣許多百年企業都仍屬於小資本經營的原因。

982)「台灣企業史暨個案研究」經過14週的授課與3週的期末報告後算是圓滿落幕,下學期「政大企業史研究團隊」將再次開設「企業史概論」。根據之前學生反應講座式的安排過於走馬看花,才常剛熟悉一個老師的上課風格,隔週就又得適應新老師。對此,新開設的「企業史概論」將把一學期的授課老師人數從8人減為4人,由國發所王振寰老師、社會系熊瑞梅老師、企管系別蓮蒂老師和張逸民老師「領銜主演」,相信四位專長各異的老師會讓修課同學有不僅廣泛且更為深刻的收穫。

台灣企業史研究
宏碁發展史(Ⅰ)
台灣企業史資料庫兼任助理  王敬智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Acer,以下簡稱宏碁),是台灣最大的電腦公司,由施振榮、林家和、淦金泉、邰中和、沈立均和葉紫華(施振榮之妻)七人於1976年用借來的100萬台幣的資金創立。[1]到了2007年,宏碁全球員工總數為5000人,合併營收約新台幣4620.7億元,營業淨利為102億元,是世界第三大個人電腦品牌,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品牌。隨著近幾年積極的併購,宏碁已經發展出極具成果的多品牌策略,如AcerPackard BellGatewayeMachines,各個品牌各有獨特的品牌特質,在不同的消費族群中皆打下了一番天地。[2]

就宏碁所獲致的成績來看,它不能不說是台灣重要的標竿企業,而且在台灣普遍以代工作為營利模式的現況下,宏碁更是一個「異類」,因為它是少數能以自有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肯定的本土企業。最後,也許對台灣眾多企業經營者具備範例意義的是,宏碁曾經面臨經營危機,最後在主事者的領導改革下轉虧為盈,讓原本的槁木死灰重燃生機。在1990年代遭受電腦產業環境改變的衝擊(由Dell引發的電腦配銷革命),宏碁一度大幅虧損(本業淨虧六億元)且工廠減產,施振榮為示負責於1992年向董事會辭去董事長之職,但董事會在強力慰留並否決其辭案的情況下,施振榮痛定思痛,放手一搏「再造宏碁」,終於使得宏碁在1993年轉虧為盈。「再造宏碁」的成功,「世界經理人文摘」、日本「電腦雜誌」、美國「時代雜誌」、美國「聖荷西日報」、「亞洲商業週刊」等媒體都大幅報導,宏碁超越日本的松下、新立和東芝成為當時最被推崇的亞洲高科技企業,被譽為利用「全球品牌、結合地緣」策略,「開創出一條亞洲企業的國際化道路」。[3]

    鑑於宏碁在企業經營上的成就,以及其發展過程中歷經茁壯、困頓、轉型及再起等各個階段所具備的示範意義,本文將用連載的方式來剖析宏碁的企業發展史,以提供各界參考。

一、創業及茁壯

宏碁在1976年創立的時候,施振榮一開始看準的是微處理器(micro processor)的新興市場。宏碁創立前,施振榮曾經在專業電算機廠商「榮泰」任職過,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個深入瞭解微處理器的管理者,他譬喻說,如果引擎是機器的心臟,那麼微處理器就是機器的大腦,而引擎的發明帶動了工業革命,所以微處理器的出現必將是人類工業發展史上的另一個轉捩點。但是微處理器的市場在當時並不成熟,再加上其投資資金的量大且回收緩慢,因此創業初期,讓宏碁真的賺錢的反倒是工業設計研發以及國外貿易代理兩項業務,原本創業七人中的兩人就因為宏碁持續投入前景不明確的微處理器市場而出走,也帶走了原本有營利的兩項業務。[4]但對於剩下五個繼續堅持做微處理器的人,他們眼光看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

1976年時,台灣微處理器的市場被神通代理的英特爾(Intel)獨佔,根本找不到第二個品牌,宏碁為了進入這個市場,想盡辦法與能和英特爾相容的Zilog微處理器代理權。由於Zilog的技術和經營團隊都來自英特爾,因此對它的產品取向甚為瞭解,開發的產品不僅和英特爾相容,而且價格低廉很多,宏碁在取得代理權後沒有多久就和神通打的平分秋色,最後英特爾將獨家代理改為多家代理,宏碁也因此成為其代理商之一。[5]在代理Zilog的過程中,也讓宏碁與當時研究電腦中文化的朱邦復搭上線,共同開發中文輸出入技術。1980年宏碁推出「天龍中文電腦」,突破外商在中文電腦在記憶體和輸入方式的侷限,但是由於軟體上的問題,因此在市場上叫好卻不叫座。經過一番改進之後(配備了有「通透性」(transparency)的「天龍中英文終端機」),宏碁又推出了二代天龍中文電腦,推出後大受市場歡迎,這(1980)年宏碁的全年營業額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高達16千萬萬元,比去年成長一倍有餘。[6]隔(1981)年,施振榮個人一口氣獲得「青年創業楷模」、「全國優良商人」和「全國優秀青年工程師」三個大獎肯定,而宏碁也在這一年進入新竹科學園區設廠。[7]

進入園區設廠讓宏碁取得設備精良的生產線,天龍中英文終端機的開發則使得宏碁的電腦技術更上層樓,而施振榮在政商界所獲得的肯定則對宏碁的企業形象幫助甚大。但真正使得宏碁踏入個人電腦領域的則是「小教授電腦」系列產品。1981年「小教授一號」推出,到後來的二號、三號,整個系列熱銷了45年,使得宏碁的營業額從198128千萬,年年大幅成長,到了1984年時,宏碁的營業額已達30億元。粗略估計,小教授系列讓宏碁在3年內營業額成長了10倍。

1982年施振榮前往美國參加COMDEX電腦展,當時由康柏推出與IBM相容的電腦獨領風騷,當時德州儀器和惠普等知名公司雖然也推出了個人電腦,即使功能和外型毫不遜色,但是卻因為無法與IBM電腦相容,所以銷量差距甚大。施振榮說,這次參觀展覽給他非常大的啟示,讓他瞭解到如果電腦廠商不想走仿冒路線,就必須有發展相容電腦的能力。因此他一回國便召集施崇棠等公司內要員討論開發IBM相容電腦事宜,並且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所代為開發相關技術,為宏碁日後電腦王國的起步奠定的堅實的基礎。[8]



[1] 周正賢,施振榮的電腦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6年),頁6771

[3] 王樵一,施振榮:逆境再起(台北:超邁文化國際有限公司,2007年),頁245258275277

[4] 施振榮,林文玲採訪整理,再造宏碁(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頁2326

[5]周正賢,施振榮的電腦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6年),頁7677

[6]王樵一,施振榮:逆境再起(台北:超邁文化國際有限公司,2007年),頁100101

[7]周正賢,施振榮的電腦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6年),頁102103107108

[8]施振榮,林文玲採訪整理,再造宏碁(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頁8384;周正賢,施振榮的電腦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6年),頁122123

編輯室
《實在的力量:鄭崇華與台達電的經營智慧》書摘
台灣企業史資料庫兼任助理  王敬智

一、書籍資料

書名:實在的力量:鄭崇華與台達電的經營智慧

作者:鄭崇華/口述、張玉文/採訪整理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108

ISBN9789862164693

頁數:281

image

二、內容摘要

    1971年前,台達電子(以下簡稱台達電)在新莊民安路的一間二樓小廠房成立了,創始員工只有15人。台達電成立近40年後,從製造電子元件和供電器的小公司,成為旗下跨足電力供應、電子組件、網路、顯示器和可再生能源等業務的大企業集團。1977年台達電營業額突破100萬美元,1988年突破1億美元,2000年突破25億美元,至2008年底,台達電全球員工人數逾6萬人,2008年全球營收超過53億美元。而這麼具規模的大企業,理應大部分人都叫得出它經營者的名字,就像大家都知道宏碁施振榮、鴻海郭台銘或華碩施崇棠一樣,但是真正知道台達電董事長叫「鄭崇華」的人絕非多數,無怪鄭崇華被稱為「台灣最被低估的企業家」。鄭崇華自承台達電自創業以來一向不懂得宣傳,因為其從事的多半是零組件的業務,品質重於行銷廣告,而公司員工骨子裡都是工程師性格,並不擅長直接面對消費者。而鄭董事長的個性絕對也是這種默默耕耘的企業文化的成因,剛創業的時候,他的名片上甚至沒有職稱。而現在台達電開始推出一些自有品牌的產品,因此才出版這本書來讓外界和消費者了解台達電。

    本書以鄭崇華的個人生命經歷為主軸,搭配台達電的發展歷程,內容共有9章,本文將以略述鄭崇華的身世背景及台達電的創業、轉型和茁壯的過程。

(一)流離的成長與求學陶冶了鄭崇華的性格

國共戰爭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鄭崇華就是這許多人之一。鄭崇華出生於福建的富裕家庭,1949年他13歲時隨著到台灣謀職的三舅飄洋過海,誰也沒想到他下次再見到父母的時候已經是1984年。幼年的他深受父母和外祖父寵愛,過著衣食無憂的富裕生活,但到了台灣他卻得一個人住在學校宿舍,自己打理自己的食衣住行。但是他一直記得父母要他謹言慎行的叮嚀,因此他變的內向且沈默寡言。他高中畢業後進入成功大學就讀電機系,雖然有舅舅的接濟,但是他仍是靠自己接家教還有拿獎學金來自力生活。鄭崇華認為這段離家經歷是生命中寶貴的磨練,因為如果不是這段經歷,他絕對不敢在一點條件都沒有的情況下創業,也不會在創業中鍛鍊出不慌不亂面對問題的精神。

(二)台達電的開創與茁壯

   1959年鄭崇華大學畢業後,由於現實條件不允許,因此無法到美國繼續深造只能留在台灣就業,但塞翁失馬,他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參與和經歷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的歷程。

鄭崇華有10年的時間在航空工業和電子零組件製造公司工作,獲得了寶貴的企業管理和科技經驗,這也是他日後創業的基礎。他在美商精密電子公司(TRW)任職數年後,逐漸看出國內的市場需求未被滿足,因為當時國內的電視零組件只能仰賴進口,而國內廠商卻沒有零組件設計、製造的技術和品管制度因此無法提供商品,而這些正是鄭崇華所必備的條件,因此台達電就於1971年誕生了,專職生產電視線圈和中週變壓器(IFT)。台達電固然是小公司,但鄭崇華心裡打的主意是「商品品質一定要符合國際水準,品管一定要比外商優良,不然就不要作」,這種強調品質的策略在當時為台達電開出一條生路,從一開始的內銷到後來的外銷,都是靠高品質取勝,在初創立的10年間,台達電的年均成長率是69.42﹪,在國際產業版圖裡站穩了腳跟。

1980年代台達電從原本的消費電子轉進個人電腦零組件的市場,相較於電視零件的低單價,電腦零件的單價更高,而且台達電適時抓住了市場趨勢的轉換,量產電源供應器,因此其營業額持續成長,到1990年時達到1.5億美元,台達電的第二個10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為41﹪。

(三)台達電的繁榮與新生

   1990年代台達電順應產業環境和資訊產品的快速進步,電源產品從PCNB、高階伺服器、工業電腦和通訊系統等,有些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接近全球的50﹪。這段期間台達全球佈局的兩件大事,一是1992年西進大陸投資,二是赴泰國轉投資的泰達電子在泰國股票上市。台達集團的營收從1991年的1.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91億美元,這10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33.17﹪。

    台達電創立30年之後,除了原有的電源、視訊、零組件、網路和機電等產品線不斷擴充增加外,更涉足綠色能源、LED照明、電動車零組件、電子紙、超級電容和醫療儀器等。2006年台達電集團合併營收首度突破千億,達到1052.16億台幣,2008年營收則達到1426.45億,每股盈餘為4.69元。其實台達電本來可以更早突破千億,但是因為鄭崇華喜歡找新東西作來開發新市場,因此難免有失敗的情況,而且對於毛利低的產品,台達電也都提早抽身,因為對他們來說,穩住高附加價值、高利潤的市場和產品發展,未來才會更開闊。

三、簡評

對鄭崇華來說,企業經營不能只炒短線,而應該把眼光放遠,了解未來市場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開發製造對社會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就這一點來說,台達電就已經跟一般的企業不同了。一般的企業追求的是利潤,等到企業賺錢後才有餘力作社會公益事業,但是台達電把產品生產與社會責任結合,致力於生產對人類真正有價值的產品。但,或許這是鄭崇華把眼光放遠的結果也說不一定。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徵稿啟事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徵求與企業史相關研究心得與專文,歡迎踴躍投稿。

一、徵稿內容:研究主題為「企業史研究」,與該主題相關的研究心得或專題文章均可。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院校學者、研究生、大學部學生,以及一般社會人士。

三、文長以2000字以內為宜,來稿請用電腦打字,並附通訊地址、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信箱等聯絡資料。

四、來均需經本刊正式審稿程序,本刊對來稿有潤飾編輯權,作者請自留底稿,恕不退件。

五、本刊恕不致贈稿酬。

六、來稿請寄電子郵件至tbh@nccu.edu.tw台灣企業史電子報編輯室收。

七、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tbh@nccu.edu.tw

電話:02-29393091#62813 姜小姐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在構築台灣重大企業發展史的過程之中,研究團隊非常需要各大企業本身的參與及協助。特別是在歷史資料部分,由企業直接提供我們完整的紀錄及資料,必定比我們從其他管道拼湊來得完整及正確。因此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敬邀您能協同我們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軌跡。我們將對您所提供的資料妥善建檔及數位化,併入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中,期能進一步從這些資料中建立貴企業形象及企業文化的整體性研究。

我們希望貴企業能夠提供自成立以來的

1. 發展記錄(包含相關紀念書籍、相片等)

2. 貴企業發行之廣告(平面或動態媒體廣告)

3. 貴企業相關的剪報、大事年表等

4. 或其他對貴企業發展具關鍵價值的歷史資料

另外希望徵求有意願的企業接受我們的深度訪談。訪談的目的,一方面建立貴企業的口述歷史,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歷史中看出貴企業發展軌跡與台灣社會的互動及演變,並從演變中呈現出貴企業對台灣社會的具體貢獻,確立貴企業的社會價值。如果您的企業在台經營20年以上,並且希望能有研究學者協助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歡迎您主動與辦公室洽詢合作的可能性。

Email:tbh@nccu.edu.tw

電話:02-29393091#62813 姜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