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第十六期
發行日期:2010年12月31日
發行人:王振寰,溫肇東/編輯:王敬智、陳千群、姜懿紘/版面製作:吳宗勳
目錄
活動成果快訊 「台灣工具機業發展史」演講報導 編輯室
「台灣中小企業發展史」演講報導 編輯室
台灣企業史研究 宏碁發展史(Ⅲ) 王敬智
企業史書摘 《一顆改變世界的蘋果-Apple的創意與行銷》書摘 王敬智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活動成果快訊
「台灣工具機業發展史」演講報導
編輯室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於20101108日辦理企業史系列演講活動,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陳良治助理教授進行演講。本次演講的主題為「台灣工具機業發展史」,現場吸引80餘名同學前往聆聽。

1

陳良治老師最近的研究圍繞在工具機的產業研究方面,對於台灣的工具機產業相當熟悉。陳老師指出即便工具機業在大部分國家GDP都小於1%,但是卻是相當重要的產業,因為它提供航太業、電子業、汽車業、塑膠業等大多數製造業所需要的機械設備,並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技術擴散的角色。而目前台灣的工具機為全世界第五大的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德國、美國、韓國,在外銷產值上也不斷成長,1969年外銷額為600萬美元,到2007年則成長到45億美元。不過台灣工具機業的組成以小企業為主,並集散在中台灣,包括台中、南投、彰化等地,著名的廠商包括台中精機、歷偉、上銀、友佳國際(友嘉)等。

針對台灣工具機業的發展,陳良治老師將其分為幾個歷程。首先在194060年代,台灣工具機在慢慢醞釀、發展,一群曾經在日式糖廠、軍工廠擔任過技師的人,在戰後利用其機器維護的知識開設鐵工廠,隨著台灣工業化發展,產業對工具機的需求越來越多,加上越戰爆發,讓這些鐵工廠開始進行工具機的生產,包括楊鐵、台中精機、永進等廠商都是在這時期崛起。至 1970年代,外銷開始急速發展,並以出口美國為大宗。1980年代,受到歐美先進廠商開始發展微電腦控制的CNC (computer numerically controlled) 工具機的影響,台灣工具機市場發展出新的加工生產體系,即全部整合模式與外包模式,而像麗偉即是外包模式中相當成功的一家廠商。此時,因受到美國自願性出口限制 (volunteer export restrictions )影響,台灣工具機業也開始拓展歐洲市場。1990年代起,台灣工具機產業與工研院合作,生產工具機關鍵零組件,並培養相關廠商,2000年後持續升級,並擴大外銷中國,保持穩定成長。

演講最後,陳老師也特別指出工具機產業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在ECFA實施之前,台灣工具機廠商直接在中國組裝,可避免8-15%的關稅,但ECFA實施之後,可能出現兩種情形,一是使台灣廠商失去至中國投資的誘因,回到台灣,另一是在當地擴張形成規模經濟,例如友嘉併了四家台灣的工具機廠商,變成了一家大的友佳國際。

本次演講,陳老師生動地介紹了台灣工具機的發展歷程,同學們在Q&A時間也相當踴躍的發問,現場氣氛相當熱列,讓本次的系列演講活動圓滿劃下句點。

「台灣中小企業發展史」演講報導
編輯室

政大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於20101203日辦理企業史系列演講活動,邀請東海大學高承恕教授進行演講。本次演講的主題為「台灣中小企業發展史」,吸引全校百餘名師生報名參加。

高承恕教授長期關懷台灣中小企業發展,不僅投入各中小企業與工廠進行深度訪談,藉由與企業主、經理人的對話作觀察與紀錄,更致力研究中小企業互相交織網絡關係如何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演講高老師以20多年來從事中小企業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起頭,進行生動有趣的

老師認為台灣奇蹟的背後,中小企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這些中小企業,絕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輔導跟補助,以自立自強之姿進行製造、生產,從「做中學」,甚至在國際市場上第一線真槍實彈的技術與其他廠商競爭。他以雷虎科技的發展為例,雷虎科技從製造遙控飛機、噴射機引擎,到製造鑽牙機,並在中國大陸與日本廠商競爭,在廣大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這說明了台灣中小企業往往藉著靈活、有彈性的經營模式,以及發展巨大的人脈網絡在市場上取得相當大的競爭實力。

同時,高老師也強調以做OEMODM為主的中小企業不需要盲目追求品牌的加持,或是進行大規模的技術研發,真正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掌握市場,必須要瞭解自己的市場定位,才能取得競爭的優勢。

1

最後,高老師也鼓勵台灣的年輕學子們,在面對中國大陸崛起強烈競爭壓力下,不要妄自菲薄,要培養自己未來能夠可以經營世界的能力,不論是語言、專業知識,都要多下功夫。本次演講活動,高老師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描繪了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全場參與的師生無不專注聆聽,高老師的風趣幽默更讓現場不時傳來笑聲,會後,更有許多同學意猶未盡圍著高老師發問問題,可說是企業史系列演講辦理以來,相當成功一次的演講活動。

台灣企業史研究
宏碁發展史(Ⅲ)
王敬智

三、宏碁的危機與「再造」

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或許就是宏碁在1980年代末期經營狀況的最好寫照。當時,一場電腦產業的無聲革命正在默默地開展。這場革命是由台灣的主機板廠商和全球各地進口商聯合主導,把整個電腦產業從原本的「統合模式」(integration model)轉向為「分工整合模式」(deintegration model)。

1986年之前,生產個人電腦的都是諸如IBMHP或康柏等大型國際企業。但是1986年之後,「速食店模式」開始興起,很多主機板廠商或是無品牌電腦廠商(俗稱雜牌電腦),用自己的或進口的主機板組成系統,然後在當地販賣。起初,包括IBM或宏碁在內的大廠商並不以為意,但是到了1991年,這類無品牌電腦在各國市場的市佔率已達七成。[1]而能夠趕的上這股潮流的大廠商,即美國的Parkard BellD ell,也聯手掀起的配銷革命,採量販店和直銷的方式,直接面對消費者,把原本中間商(經銷商)的利潤折價給消費者。[2]

原本公司內部就問題重重,再加上外部環境的急遽變化,讓宏碁在1991年虧損了6億元。1992年,董事長施振榮為示負責請辭,由施請回來的總經理劉英武則理所當然必須離職。[3]而在董事會慰留下,施振榮回鍋擔任宏碁關係企業總經理及北美總公司董事長,「再造宏碁」過程就此展開。

為了進行改造,施振榮提出「速食店產銷模式」,以台灣作為宏碁的中央廚房,負責生產主機板、外殼裝置、監視器等組件,而各地區事業單位則變成組裝電腦的「速食店」店面。過去在台灣統一組裝的模式讓宏碁永遠抓不準市場趨勢,暢銷品老是缺貨,滯銷品卻不停生產,但是在改採當地組裝的「速食店模式」後,宏碁在28個國家設立了34個裝配基地,隨時可以視當地客戶的需要彈性裝配交貨,以精確掌握市場脈動。[4]

此時施振榮也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線(見下圖)」理論來說明電腦產業的生態變化。這個U型曲線的X軸分成左、中、右三段,即技術和專利、組裝和製造、品牌與服務,而Y軸代表的是獲利。從圖裡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中段為獲利低位,左右兩段則為獲利高點,而整個曲線看起來猶如一個微笑的嘴型,因此施振榮稱為「微笑曲線」。施振榮用「微笑曲線」說明了電腦產業生態的變遷,也指明了宏碁未來必須往曲線的兩端發展。

圖一、「微笑曲線」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hk/%E5%BE%AE%E7%AC%91%E6%9B%B2%E7%B7%9A201091日下載

而在實際經營的戰術層次上,宏碁首先進行裁員並且想辦法降低庫存,加上徹底轉型為「速食店模式」,以及由多名第二代戰將(指在宏碁發展初期,擔任各部門的中高級主管職位之人,包括施崇棠、李焜耀和林憲銘等人)頂起半邊天[5],原本奄奄一息的宏碁在施振榮重任總經理隔(1993)年轉虧為盈,1995年成為美國市場第8大品牌,全球電腦第7大品牌,全年結算營業額為630億美元,比前一年成長90﹪,總集團營業額達到1500億元,施振榮實實在在地完成了1986年「龍騰計畫」定下的1200億元營業額目標。而「再造宏碁」的成功也讓施振榮被包括「世界經理人文摘」、日本「電腦雜誌」、美國「時代雜誌」、美國「聖荷西日報」、「亞洲商業週刊」在內的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宏碁則超越日本的松下、新立和東芝成為當時最被推崇的亞洲高科技企業,被譽為利用「全球品牌、結合地緣」策略,「開創出一條亞洲企業的國際化道路」。1996年,美國「商業週刊」把施振榮選為當年全球最傑出的25位企業家之一,理由是「能夠成功減少開支,重新改造企業,推出創新產品,帶動企業成長、企業國際化及刺激企業活力」。[6]



[1]施振榮,林文玲採訪整理,再造宏碁(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頁248249

[2]周正賢,施振榮的電腦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6年),頁231234

[3]周正賢,施振榮的電腦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6年),頁263269

[4]施振榮,林文玲採訪整理,再造宏碁(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頁250258

[5]周正賢,施振榮的電腦傳奇(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6年),頁321324

[6]王樵一,施振榮:逆境再起(台北:超邁文化國際有限公司,2007年),頁274277

企業史書摘
《一顆改變世界的蘋果-Apple的創意與行銷》書摘
王敬智

一、書籍資料

書名:一顆改變世界的蘋果-Apple的創意與行銷

作者:劉祥亞

出版社:好優文化

出版日期:2008710

ISBN9789868412781

頁數:246

image

二、內容摘要

    1976年,Steve JobsSteve Wozniak Ronald Wayne三人以1300美元創立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而蘋果的市值到了2010年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從1999年第4季起算,蘋果股價已經大漲了22倍,市值則成長了20倍,從104億美元大幅增加為2192億美元,已超過網路搜尋的霸主Google,而與主要競爭對手微軟(Microsoft)的差距也越拉越近。從產品面來看,從Apple Ⅱ、麥金塔(Macintosh,簡稱Mac)、iMaciPodiPhoneiPad,只要蘋果一推出新產品,整個3C相關市場沒有不為之震動的。蘋果的產品大受市場歡迎的原因,不只是功能強大或是外型時尚,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僅僅是以滿足既有的市場需求為目的,還更進一步的構造新市場及創造新需求,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蘋果不只是搶餅吃,而是把餅越做越大。

    但如果把時間往前撥15年,當時蘋果受到IBM和微軟從硬體和軟體市場的夾擊,其機器的市佔率不斷下滑,創辦人之一的Jobs因董事會經營理念不合被迫辭職。但Jobs的辭職沒有為公司止血療傷,蘋果的經營境況仍是直線下墜,1996年的虧損高達12億美元。到了19977月,蘋果股價跌到只有13美元(2010年,蘋果股價最高曾到達275美元),市值僅存42億美元。這是蘋果最慘澹的一刻,直到Jobs臨危授命重回CEO的位置,蘋果才開始戲劇性的起死回生過程。

蘋果從一家被視為明日之星的企業,到一度被外界認為即將被市場淘汰,最後又以浴火鳳凰之姿重生轉型,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實是極家的參考及研究案例,而本書從蘋果的創始一路談起,為大家揭曉蘋果興衰再起的真實過程。

(一)創業與興起

197641蘋果電腦成立。一年後,蘋果推出市面上首台針對大眾的個人電腦-Apple Ⅱ。Apple Ⅱ的出現颳起了電腦行業的風暴,個人電腦用戶第一次能在市面上買到價格便宜、容易上手且性能優良的個人電腦。有人說是Apple Ⅱ打造出了個人電腦市場,顯見蘋果從初試啼聲開始,就發揮了它把餅做大及打造市場的能力。迄1993年止,Apple Ⅱ共賣出500多萬台。

但隨後在1980年推出的Apple Ⅲ卻讓蘋果慘遭滑鐵盧。由於Jobs 過度堅持設計理念而不考慮工程師所提出的建議,造成Apple Ⅲ在使用時只要晶片便熱就會當機,因此在3年內售出的數量不到10萬台,與前一代的Apple Ⅱ相去甚遠。而接替Apple Ⅲ進入市場的Lisa,雖然是一台採用全新技術和使用介面的電腦(現在我們熟悉的圖形介面系統和滑鼠就是從Lisa開始的),但其售價高達9995美元,幾乎是Apple Ⅱ的7倍,根本不是一般人買的起的價格。因此,蘋果在市場上又再次慘遭滑鐵盧。

但與此同時,蘋果公司股票於1980年首度在股市中公開買賣(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 卻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也讓蘋果公司一天之內誕生了40位百萬富翁。股票上市第一天,蘋果的市值就逼近2億美元,顯見由於Apple Ⅱ的成功,外界極度看好蘋果未來的發展性。

(二)衰落與邊緣化

Apple Ⅲ和Lisa的失敗後,麥金塔(Mac)於1984年投入市場,蘋果並大手筆拍攝了名為「1984」的電視廣告來宣告麥金塔廣告中採用了以George Orwell 知名小說「一九八四」的典故,宣示麥金塔的推出將打破個人資訊產業被IBM專制統治的局面。麥金塔的確掀起了個人電腦圖形界面化與滑鼠操作的「革命」,但是這樣的革命卻沒有為蘋果建立一個王朝,個人電腦(PC)市場仍必IBM所獨霸,而麥金塔的圖形介面則被微軟吸收後發展Windows,之後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微軟藉由Windows成為個人電腦軟體的霸主,而蘋果則不斷的被邊緣化。

IBM和微軟的夾擊下,麥金塔的銷量不斷下滑,但是Jobs仍是相當堅持麥金塔的優越幸而不願意在任何方面妥協。在各方的壓力下,Jobs只得於1985年黯然離開自己一手創立的蘋果。Jobs的辭職沒有為公司止血療傷,蘋果接下來的10多年都處於生存保衛戰中。1996年,蘋果的虧損高達12億美元,到了19977月,蘋果股價跌到只有13美元,這是蘋果最慘澹的一段歲月。

(三)再起與壯大

   1996年蘋果收購Jobs離開蘋果後創立的Next,當時兩方的處境是有如雲泥,Jobs因為製作的「玩具總動員」大賣而身價暴漲,而蘋果卻已經瀕臨絕境,在IBM和微軟的競爭下,Mac在個人電腦市場的佔有率只剩下不到8﹪。1997年,Job被任命為蘋果總裁,他隨即展開一場產品供應鍊改革,僅隔一年,蘋果的總庫存就比1996年下降了82﹪。再加上iMaciBook的推出後大受好評,蘋果彷彿起死回生般,1999年初股價又高漲到超過100美元。Jobs上任時的1997年,蘋果虧損了1.8億美元,到了1999年蘋果的獲利已超過1.1億美元,Jobs的確把蘋果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

    然而Jobs做的不僅僅是讓蘋果復活而已。2001年蘋果推出名為iPod的數位音樂播放器,因為外型時尚及操作人性化,所以大受市場歡迎,迅速成為全美國最受歡迎的數位音樂播放器。截至2004年,iPod在美國的市佔率高達50﹪,銷售超過1000萬台。iPod又重現了蘋果鑄造新市場的能力,搭配相關的配件還有iTune,它讓收聽音樂變成一件「合法」、方便又時尚的事,因此它也成為許多消費者所擁有的第一個蘋果公司的產品,很多人從此「中了蘋果的毒」,非蘋果的產品部使用。在iPod之後, 2007年推出的iPhone更把蘋果的聲勢及業績推向歷史新高。蘋果在iPhone的設計中創意地引進了Multi-touch觸控屏幕、重力傳感器、電子羅盤,搭配GPS與相機,再加上令人驚豔的時尚外觀,讓諸如Nokia或三星在內的手機大廠在市場上被打的無力招架,因為他們面對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手機市場,而是蘋果所創造出來的新市場。

到了2010年,蘋果的市值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逼退了網路搜尋的霸主Google,與過去主要競爭對手微軟的差距越拉越近,但是這兩家公司卻不是勢均力敵的對峙,因為相較於已經到發展瓶頸的微軟,蘋果卻還是前途不可限量的明日之星,而Jobs仍在創造歷史。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徵稿啟事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徵求與企業史相關研究心得與專文,歡迎踴躍投稿。

一、徵稿內容:研究主題為「企業史研究」,與該主題相關的研究心得或專題文章均可。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院校學者、研究生、大學部學生,以及一般社會人士。

三、文長以2000字以內為宜,來稿請用電腦打字,並附通訊地址、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信箱等聯絡資料。

四、來均需經本刊正式審稿程序,本刊對來稿有潤飾編輯權,作者請自留底稿,恕不退件。

五、本刊恕不致贈稿酬。

六、來稿請寄電子郵件至tbh@nccu.edu.tw台灣企業史電子報編輯室收。

七、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tbh@nccu.edu.tw

電話:02-29393091#62813 姜小姐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在構築台灣重大企業發展史的過程之中,研究團隊非常需要各大企業本身的參與及協助。特別是在歷史資料部分,由企業直接提供我們完整的紀錄及資料,必定比我們從其他管道拼湊來得完整及正確。因此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敬邀您能協同我們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軌跡。我們將對您所提供的資料妥善建檔及數位化,併入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中,期能進一步從這些資料中建立貴企業形象及企業文化的整體性研究。

我們希望貴企業能夠提供自成立以來的

1. 發展記錄(包含相關紀念書籍、相片等)

2. 貴企業發行之廣告(平面或動態媒體廣告)

3. 貴企業相關的剪報、大事年表等

4. 或其他對貴企業發展具關鍵價值的歷史資料

另外希望徵求有意願的企業接受我們的深度訪談。訪談的目的,一方面建立貴企業的口述歷史,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歷史中看出貴企業發展軌跡與台灣社會的互動及演變,並從演變中呈現出貴企業對台灣社會的具體貢獻,確立貴企業的社會價值。如果您的企業在台經營20年以上,並且希望能有研究學者協助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歡迎您主動與辦公室洽詢合作的可能性。

Email:tbh@nccu.edu.tw

電話:02-29393091#62813 姜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