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第二十期
發行日期:2011年08月31日
發行人:王振寰,溫肇東/編輯:王敬智、陳千群、姜懿紘/版面製作:吳宗勳
目錄
活動成果快訊 《百年企業 • 產業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新書發表會 活動報導 編輯室
台灣企業史研究 台塑發展史(Ⅰ) 編輯室
企業史書摘 《潮商資本演義》書摘 編輯室
新書介紹 《百年企業•產業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 編輯室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活動成果快訊
《百年企業 • 產業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新書發表會 活動報導
從生存、生意到生活 看臺灣企業百年史
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辦公室

國立政治大學教授王振寰、溫肇東編撰的《百年企業產業百年》一書,於民國100822日在中正紀念堂1樓藝廊舉行新書發表會。會中王振寰教授強調該書挑選臺灣各時期重要的產業及代表性的企業說明臺灣企業從「求生存」,到連接世界舞臺「做生意」,再到現今崇尚生活品味「過美好生活」的企圖心。不僅是瞭解臺灣企業史必讀的書籍,更代表臺灣企業家百年來的發展過程和創業軌跡。

描述: IMG_0220

國立政治大學王振寰教授介紹新書《百年企業產業百年》

《百年企業產業百年》為教育部「建國一百年讓學術詮釋歷史專題計畫」的研究成果,也是臺灣百年發展史的縮影。教育部顧問室主任胡偉志於會中表示,《百年企業產業百年》一書回顧過去百年來的產業發展,「看到那張民國五、六十年上下班時間進出加工出口區機車大潮的照片,真的讓人很有懷舊之感。」同時也鼓勵政大臺灣企業史研究團隊持續為臺灣的企業史研究做出貢獻。

以具代表性企業 刻劃臺灣百年發展史

《百年企業產業百年》全書將戰後臺灣企業發展史,以10年為區隔,分為七階段,分別為新生(民國40年之前)、重建(40年代)、安居(50年代)、樂業(60年代)、升級(70年代)、轉型(80年代)、創新與登峰(90-100年)等。一系列的階段,除說明其歷史背景,也加以選擇了當時期重要的產業及代表性的企業,來說明其對臺灣企業史的意義和貢獻。

描述: IMG_0236

國立政治大學溫肇東教授介紹新書《百年企業產業百年》

王振寰教授表示「在臺灣的企業史中,有人在戰爭中為求生存不斷創業,也有人在世界市場夾縫中,以中小企業的彈性和網絡做生意,創造臺灣經濟奇蹟;更有人在全球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與世界名牌作對抗。」事實上,臺灣企業及企業家在追求生存發展的同時,也型塑了民眾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諸如:購買味全味精為料理增加好滋味、大同電鍋至今仍為家家戶戶所廣泛使用的經典家電、騎著野狼機車豪邁上路、夜貓族到敦南誠品享受白天所沒有的閱讀浪漫、宅男們到電腦展搶購acer電腦、三五好友至KTV歡唱、使用HTC手機聯繫親友、利用mp3聆聽周杰倫的最新歌曲等等。企業的發展為臺灣民眾創造出一種具臺灣特色的共同生活價值和風格。

《百年企業產業百年》的出版不僅作為學術研究成果,亦希望作為一本深入淺出的企業史書籍,以期讓民眾瞭解建國百年來之臺灣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脈絡。

描述: IMG_0227

教育部顧問室胡偉志主任致詞

台灣企業史研究
台塑發展史(Ⅰ)
台灣企業史資料庫編輯室

台塑關係企業(Formosa Plastic Group,以下簡稱台塑)現為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其創辦人為王永慶。

王永慶生於1917118日,王家幾代人都以種茶為生,只能勉強糊口。王永慶之父王長庚看管茶園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強支撐家庭的日常開銷,然而在王永慶9歲那年,王長庚便因生病而只能臥床休養,王永慶因此很早就體驗到現實生活的困難。15歲那年王永慶從小學畢業,他先是到茶園做工,後到遠至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帶熟悉了米店業務之後,王永慶決定以王長庚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為基礎,自己開米店自己當老闆。 [1]

一開始,王永慶的米店開張後生意並不好,因為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競爭優勢,而其他米店又有固定上門的老顧客。不過,才16歲的王永慶展現極強的韌性,他把原本屬於零售業的米店,變成了服務業。他的米店開門早,關門晚,比其他米店每天要多營業數個小時以上,客戶隨時買隨時送。他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家的米,而且只要你買他的米,他便免費提供掏舊米[2]及洗米缸的服務。他還主動注意各家用米的情況,其家中有幾口人及每天要吃多少米,以此估計客戶上次買的米消耗的情況如何,米缸快見底時,他就主動把米送到該戶人家。此外,他也著力提升自家產品的品質。當時米的加工技術並不先進,尋常米店賣的米中有米糠、沙粒、甚至小石頭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唯有王永慶把自家賣的米中的雜物清除乾淨。買主花錢買一斤米,在別家店買到的是摻著雜物的米,米的淨重絕對不到一斤,但到王永慶的店理買到得卻是紮紮實實的一斤米,因此買主漸漸多了起來,也變成了王家米店的回頭客。就是這樣,起初一天王永慶賣出的米不到12鬥,但後來他一天能賣100多斗米。最後,在米店的基礎上,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累積了在當時普為可觀的一筆財富。[3]

抗戰勝利,台灣經濟開始發展,當時建築業發展最好,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一開始獲利頗豐,但隨著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感覺此行業前景不佳,便退出了木材行業。當時恰好工業局推出一系列工業發展計畫,其中包括利用美國援助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PVC(聚氯乙烯),但因為有日本企業的激烈競爭,許多原本的台灣化工企業都不願意投資該項目。這時,有近1000萬存款的王永慶大膽接手了當時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就這樣,完全不懂化工的王永慶在1954年從製造PVC粉開始,進入石化業。[4][5]

1954 年,王永慶創立了福懋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更名為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日生產四噸的 PVC 粉,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小的 PVC粉工廠,開創了台灣PVC 工業之先河。PVC為無定形結構的白色粉末,可加工製造為一般軟質製品(如軟管、電纜、電線、塑膠涼鞋)、薄膜(如包裝袋、雨衣、桌布、窗簾)、塗層製品(如皮箱、皮包、書的封面)、發泡製品(如發泡拖鞋、涼鞋、鞋墊)、透明片材(如可以作成薄壁透明容器或用於真空收縮包裝的包裝材料和裝飾材料)等。[6]

但台塑的起步可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由於工廠的產量少,因此製造成本一直壓不下來,加上PVC屬於塑膠原料,台灣缺乏能夠進行下游加工的工廠,因此製造出來的PVC產品堆積如山,嚴重滯銷。在面臨產品賣不出去的情況下,一般企業都會選擇減產來消耗庫存,以減少進一步虧損,但王永慶卻決定走一條完全相反的路。經過再三思考,王永慶瞭解到,如果只有減產,只能減少損失,而且這些損失也無法經由減產而彌補,因此要真正的突破那時台塑的發展困境,唯有反其道而行來增加產量,以降低製造的單位成本,其次鑑於台灣沒有偖C加工廠能夠消化台塑的產品,因此王永慶決定籌設加工廠消化 PVC 粉,再以加工品拓展外銷。

王永慶決定增產已經賣不掉的PVC以及自己設廠對PVC加工製造,在事後看起來,完全是理性及明智的決策,但是能在困境時逆向操作是違反人性的,就像多數人在股市崩盤時會選擇認賠殺出,而不是危機入市一樣,唯有具備長遠規劃及企業家精神的人才敢於這樣逆勢操作。

王永慶四處張羅資金以擴充產能,一舉將 PVC 粉產量由每日 4 噸增加至 40 噸,並於 1958 年成立南亞公司從事 PVC 管、膠皮、膠布等塑膠二次加工的生產,隨後為了消化南亞的二次加工品,又馬上設立新東、卡林公司生產皮包、皮箱、鞋類、窗簾、雨衣、吹氣玩具等三次加工產品。此連環棋除解決PVC粉滯銷的困境外,締造了一個從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加工體系,為台灣PVC工業上打下了一個穩定而且堅固的基礎,至此台塑企業早期的經營根基才算漸漸穩定,在這基礎上也奠定了後來石化工業蓬勃發展的局面。[7]



[1] 「王永慶半個世紀的傳奇:從小老闆到台灣首富之路」天涯社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enterprise/1/34740.shtml

[2] 掏舊米的意思是,王永慶在把人家買的新米倒進米缸前,會先把還沒吃完的舊米倒出來,再放進新米,最後再把舊米放進米缸。如此一來,米缸底的舊米就不會一直累積,以致該戶總是吃到放置過久的食物。

[3] 「王永慶創業路:經營以""為基」,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2774/8266094.html

[4]「王永慶:善於在衰退中把握機會」久久信息網http://www.99inf.com/chuangye/chuangyegushi/10980.html

[5]「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創業人生」,和訊理財http://money.hexun.com/2009-02-12/114355651_2.html

[7] 「進入塑膠界緣由」,台塑文物館http://www.fpg.com.tw/html/fpg_cultural/plastic/plastic.htm

企業史書摘
《潮商資本演義》書摘
台灣企業史資料庫編輯室

一、書籍資料

書名:潮商資本演義

作者:張更義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218069234

頁數:234

描述: 0289caf1-566e-4ec0-be7a-87cd840d8cb5

二、內容摘要

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隻身出洋,皮枕氈衾以外無長物。受雇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不作海外鉅賈矣。尤不可及者,為商業之冒險進行之精神。其贏而入,一遇眼光所達之點,輒悉投其資於其中,萬一失敗,尤足自立;一旦勝利,倍蓰其贏,而商業之揮斥乃益。

                           --------------《清稗類鈔》

潮商是潮州商人(亦即潮汕商人)的簡稱,其與晉商,徽商合稱為中國傳統三大商幫之一。今日,全球計有三千萬潮人,其身影遍及世界各地,因此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商的緣起可追溯至明代,但時至今日,潮商的影響力並未曾消退。第四屆「潮商大會開幕暨全球潮商投資發展研討會」於去(2010)年在上海舉行,來自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潮商團體和潮籍商人精英代表共1200人出席,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上海市委常委兼統戰部部長楊曉渡等中國政要都出席了會議開幕式,顯示了潮商在今日中國的政經影響力未曾稍減。

對潮商來說,所謂「富可敵國」絕對不僅僅是一種譬喻而已,以張弼士為例,自他16歲從汕頭搭船出發前往印尼謀生,經歷30多年的創業奮鬥,到19世紀90年代,張氏企業的經營範圍已經包括酒業、種植業、採錫業、藥材業、船運業,無論在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地都有他的生意。據估計,張弼士在其事業最鼎盛之時,全部海外資產約合白銀7000萬兩,約合當時清廷一整年的財政收入,東南亞首富之名並非浪得虛名。

潮商的商業觸手伸人各個不同的行業領域中,無論是現金流最充沛的零售業,資金運作最頻繁的房地產業,彙集钜額財富的銀行業、大起大落的股票業等,都有著潮商的顯赫大名。以房地產業來說,亞洲首富李嘉誠真正發跡就是靠著地產股市,李氏帝國的擴張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小地產商藉助股市槓桿致富的歷史。1990年初,李嘉誠以他所有的98億港幣資金,控制了市值900多億港幣長實系集團。而1972年長實上市時,市值不過1.57億港幣,18年後其市值暴增180倍。

本書介紹了19世紀以來迄今十數位的著名潮商,包括:張弼士、連瀛洲、陳有漢、謝國民、李景河、鄭鴻標、李嘉誠、廖寶珊、鷹君系、劉鑾雄、詹培忠,其中又以李嘉誠最為一般人所熟悉,因此以下本文將以該書中對李嘉誠的介紹作為本書的代表。

李嘉誠    「吞象」「賣橙」譜世紀神話

李嘉誠的從商史中,大小戰役不斷,其中最有名者便是「吞象」與「賣橙」,因此只要詳述這兩場的商場勝利,便可略微得知李嘉誠之從商之道。

凱瑟克家族的怡和洋行、祈德家族的和記黃埔洋行、施懷雅家族的太古洋行、馬登家族的會德豐洋行,並稱香港四大洋行,在1970年代之前擁有著近乎壟斷香港經濟的地位。1970年代後期開始,以李嘉誠為代表的華資財閥羽翼日豐,開始正面挑戰四大洋行至高無上的地位。

1977年,李嘉誠以2.3億港元收購美資的永高企業,開了華資併外資的先河,但僅僅是一個前奏而已,「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李嘉誠下一步的目標直指怡和的台柱企業九龍倉。九龍倉擁有龐大的土地資源,卻因沒有善加經營而獲利不如預期。看準了其發展潛力,李嘉誠開使用散戶暗購的方式,不動聲色的吸納九龍倉的股票。九龍倉的股票在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以下簡稱長實)炒作下,股價水漲船高,等到怡和發現然後部屬反收購行動,一切為時已晚。怡和只好向匯豐求助,由沈弼出面說服李嘉誠放棄收購。礙於匯豐及沈弼的面子,李決定放棄收購九龍倉,但他隨即把股票轉售與另一個有意收購九龍倉的商人:「上海船王」包玉剛。李嘉誠這一仗有如一箭三雕,既賣了人情給匯豐,又助勢力龐大的包玉剛取得九龍倉控制權,而賣股票又賺進5900萬港元。日後他收購和計黃埔(以下簡稱和黃),正有賴於匯豐與包玉剛的鼎力協助。

1977年時,作為和黃的大股東,匯豐請來有「公司醫生」之稱的澳洲人韋理主持和黃,但韋理上任並沒有妙手回春,和黃仍然獲利不如預期。而香港的銀行法規定,銀行僅能經營與本業相關的業務,因此匯豐掌管和黃僅能是權宜之計,最終追求還是賣出和黃來獲利。

當李嘉誠把九龍倉的股票賣給包玉剛時,包同時也協助李購得和黃的9000萬股,再加上李曾在九龍倉一事上賣與匯豐的沈弼一次人情,因此在包沈二人的協助下,匯豐便將9000萬的和黃股份全數賣給李嘉誠的長實。值得注意的是,匯豐賣出的價錢只有當時市價的一半,且允許長實先付兩成,其餘則在未來兩年攤還。1981年,李嘉誠被選為和黃董事會主席,成為第一個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這一場收購戰被稱為是一場「蛇吞象」的戰役,長實實際資產不到7億港元,卻控制了市價62億的和黃,潮商所謂「真商無真本」,被李演繹至極致。此即「吞象」。

和記電訊成立於1985年,是和黃下屬一系列經營電訊業務的公司所組成,它在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經營電信業務,是全球主要的營運商之一。1991年,和記進入英國市場,1994年將在英國的電話業務重新包裝,改名為Orange,並推出了當時較先進的GSM行動電話業務,此後Orange便開始快速發展。1996Orange上市,1997年用數達130萬,在英國的網路覆蓋率超過98%,市佔率達14.2%。1998年,客戶增加為216.2萬,佔有率提升為16.6%,在法國和德國的客戶量分別增加15%和67%,進以合資方式進入奧地利、比利時和瑞士。1999年,德國最大行動電話業務商曼內斯曼收購Orange,李嘉誠近丈超過千億,其控制的資產暴增一倍。1999年的Forbes雜誌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誠從第12名躍升為第10名,成為世界十大富豪中唯一的華人。此即「賣橙」。

當然,「吞象」「賣橙」只能見李嘉誠商道之一斑,但無論是「吞象」之「真商無真本」獲釋「賣橙」之「買是為了賣」或「見好就收」,都已經值得我們省思再三。

新書介紹
《百年企業•產業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
台灣企業史研究團隊辦公室

一、書籍資料

書名:百年企業產業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

編者:王振寰、溫肇東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9577324160

頁數:368

描述: 20110719百年企業平裝封面Final

二、編者序

本書是教育部「建國一百年讓學術詮釋歷史專題計畫」的研究成果,也是一本中華民國企業的發展史。它紀錄著中華民國百年來企業奮鬥的艱辛歷程,也見證百年來企業從求生存到現今風光馳騁於國際舞臺的過程。中華民國建國已有百年,在空間上,跨越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地;在時間上,融合了民國38年之前以及之後以臺灣為基地的發展。從國際比較來看,臺灣這麼一個小小的島嶼,面積36千平方公里,全球排名只有第136名,但是卻能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演出令人驚艷的成就。過去的60年,中華民國從一個國民所得不到100美元、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靠著政府政策的引導和企業家的冒險精神,逐漸邁向工業化和都市化,現今的臺灣貿易總額在全球排名大約在16名上下,國民所得已經接近兩萬美元,被世界各項統計中列為高所得國家。這樣的成就創造出全球有目共睹的臺灣經驗。臺灣企業的發展見證和推動了我們各項經濟的成就,這樣的成果得之不易,不只需要被紀錄,更值得系統性地分析,讓後人瞭解先人篳路藍縷至今成就斐然的發展歷程。

這本書也是國立政治大學「企業史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之一。我們研究團隊在過去數年來持續對臺灣企業史的各項主題從事研究和資料收集,同時也在教育部中綱計畫的支持下開始從事「臺灣企業史」的通識課程教育。因此當教育部的建國百年計畫公告,我們團隊便期望積極透過該項計畫,一方面將我們手邊的資料有效利用,寫出一本能系統性解釋臺灣企業發展史的書籍;另方面我們也期待未來這本書籍可提供大學通識課程使用,以解決現今「臺灣企業史」課程無書可用的窘境。我們的計畫「百年企業影響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幸運地通過教育部的審查,而能夠落實。由於教育部通過該計畫的時間是在民國998月,而教育部同時也要求該計畫必須在民國1007月前完成出版,因此我們必須在短短10個月的時間完成所有的寫作、編輯和印刷出版工作,交給教育部成果,並公開展示百年計畫的成果。為了完成該計畫,我們需要大量動員團隊現有和校外的人力才能完成。

所幸我們的研究團隊在過去幾年來的運作下已經默契十足,加上得到國內企業研究相關學者的大力協助,因此,即便在時間如此緊迫的情況下,我們也如期完成了各項工作。計畫開始執行後的首要之務,同時也是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如何書寫和界定這本「百年企業發展史」。我們召開數個腦力激盪的工作會議,來為本書的架構尋求定調。其中除了團隊成員外,也曾邀請中央研究院的瞿宛文教授、中華徵信所的張大為總經理、李奕欣研究員、天下雜誌的吳琬瑜副總編輯共同參與,除此之外,也請別蓮蒂教授以電子郵件方式諮詢了政大企管系的司徒達賢教授,在此對這些團隊成員之外的朋友先致上感謝之意。最後所得結論是:我們需要從臺灣企業發展的歷史大環境、產業發展特色、然後選擇重要代表性企業來書寫:一方面此書必須以學術的高度來書寫,另方面也要避免與坊間大量出版的介紹性書籍重複。在這樣的定調下,我們決定完成一本具學術性質且兼具教科書功能的臺灣企業發展史。

在經過密集討論後,我們將臺灣企業發展的歷史,區分為七個階段,除了民國38年之前的大陸時期和日據時代臺灣外,戰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發展,大致可以用每10年來區分出一個階段,而每階段發展的特色,我們都給它一個對應的命名。它們是新生(民國40年之前)、重建(民國40年代)、安居(民國50年代)、樂業(民國60年代)、升級(民國70年代)、轉型(民國80年代)、創新與登峰(民國90-100年代)等階段。這一系列的經濟發展階段,也正好可以描繪臺灣企業/產業發展,從辛苦的新生與戰後重建,到逐步安居、樂業的穩定發展,並透過與世界市場的接軌而升級、轉型和創新成為大型企業,最後並利用中國的崛起而登峰,邁向全球知名企業和建立品牌的軌跡。我們在每一階段,都說明了其發展的歷史背景,選擇了當時期重要的產業發展(例如重建時期的水泥、安居時期的紡織),以及代表性的企業(例如對應當時期的台泥和遠東紡織)來說明其對臺灣企業史的意義和貢獻。而在每一章,我們都搭配有「專論」,以對該年代具有重要意義的產業發展現象來具體說明。而這部分,我們邀請國內在該專論主題有專精研究出版的學者來書寫,以便讓此書能照顧到更多面向主題,而豐富本書的內容。

臺灣企業歷史發展的時代軌跡,我們也可用「生存」、「生意」、到「生活」三個意象,來代表臺灣企業家創造和帶領企業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和內在動力。企業家精神,依照熊彼得(Schumpeter)的古典定義,是指那些具有冒險精神,願意從事不確定性高的工作,勇於掌握機會並且努力去實現夢想的人。以他的話來說,就是「有建立自己私人王國的夢想和意志」、「有內在動力去奮鬥、去證實自己優於他人」、最後能「享受創造」。這樣的企業家精神,我們在臺灣的企業史中屢見不鮮,有人在戰爭中為求生存而不斷創業,為中華民國的重建而努力;也有人在後來崛起的世界市場夾縫中,以中小企業的彈性和網絡做生意而創造臺灣經濟奇蹟;更有人在現今全球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不畏艱難地創造事業,並與世界知名品牌作面對面的對抗;或是看到臺灣生活形態的改變,而創造新的事業帶領社會發展。臺灣企業家的精神,可以描繪為從早期的「求生存」,到連接世界舞臺「做生意」,再到現今愈來愈強調生活品味和全球化擴展的「過美好生活」之企圖心。這三個意象,應可代表臺灣企業家百年來發展的過程和創業軌跡。

我國企業的發展雖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是現代意義下的「企業」或「公司法人」,卻是在1920年代的日據時代的臺灣和當時的大陸才開始出現的(見第一章)。在此之前,歷史上出現過各類的經商組織和個人/家族經營的小商店,這個企業歷史形式的改變,與中華民國的現代化過程是相互發展的。只可惜學界對於中華民國企業史的研究,從過去以來就不太重視,歷史資料的保存也相對稀少。

相較之下,企業史研究久為國際學界所重視,哈佛學者錢德勒(Chandler)研究美國企業發展及跨國企業歷史比較的著作,早已被視為商學及史學研究的經典。此一落差應源於我國政府及企業過去並不特別重視相關史料的保存,企業史研究在國內學界亦屬非主流範疇,成為界於企業管理及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邊緣領域。 我們政治大學企業史研究團隊希望在既有的基礎上,除了持續進行企業史料的收集與分析外,更希望透過長時期的資料歸納出臺灣企業發展的一些特質,進而開拓一個以企業和產業歷史為主軸的分析性論述,為企業史研究在臺灣建立必要的根基。

本書的完成和出版,首先感謝教育部的支持和推動,讓我們有經費從事這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其次,我們更要感謝政大企業史團隊所有成員,以及所有書寫專論的學者對我們這個計畫的全力配合與支持,沒有他們的積極態度,本書是不可能在八個月之內完稿、審查、修改和定稿的。同時,我們也十分感謝助理陳千群、姜懿紘小姐的細心,不厭其繁地催促這些忙碌的學者定期開會和準時交稿;還有,我們也要感謝政大中國大陸研究中心秘書李青倩小姐的行政協助,使我們計畫的各項籌備和文書工作得以順利完成。最後,我們也要感謝巨流出版社的協助出版,讓本書以及我們一系列「臺灣企業史叢書」的出版規劃可以問世。

辦公室公告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
—徵稿啟事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編輯室

徵稿啟事

 

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徵求與企業史相關研究心得與專文,歡迎踴躍投稿。

一、徵稿內容:研究主題為「企業史研究」,與該主題相關的研究心得或專題文章均可。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院校學者、研究生、大學部學生,以及一般社會人士。

三、文長以2000字以內為宜,來稿請用電腦打字,並附通訊地址、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信箱等聯絡資料。

四、來均需經本刊正式審稿程序,本刊對來稿有潤飾編輯權,作者請自留底稿,恕不退件。

五、本刊恕不致贈稿酬。

六、來稿請寄電子郵件至tbh@nccu.edu.tw台灣企業史電子報編輯室收。

七、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繫。

Email:tbh@nccu.edu.tw

電話:02-29393091#62813 姜小姐

 

徵求企業訪談 / 企業發展資料募集

 

在構築台灣重大企業發展史的過程之中,研究團隊非常需要各大企業本身的參與及協助。特別是在歷史資料部分,由企業直接提供我們完整的紀錄及資料,必定比我們從其他管道拼湊來得完整及正確。因此台灣企業史研究通訊敬邀您能協同我們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軌跡。我們將對您所提供的資料妥善建檔及數位化,併入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中,期能進一步從這些資料中建立貴企業形象及企業文化的整體性研究。

我們希望貴企業能夠提供自成立以來的

1. 發展記錄(包含相關紀念書籍、相片等)

2. 貴企業發行之廣告(平面或動態媒體廣告)

3. 貴企業相關的剪報、大事年表等

4. 或其他對貴企業發展具關鍵價值的歷史資料

另外希望徵求有意願的企業接受我們的深度訪談。訪談的目的,一方面建立貴企業的口述歷史,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歷史中看出貴企業發展軌跡與台灣社會的互動及演變,並從演變中呈現出貴企業對台灣社會的具體貢獻,確立貴企業的社會價值。如果您的企業在台經營20年以上,並且希望能有研究學者協助建立貴企業的發展歷史,歡迎您主動與辦公室洽詢合作的可能性。

Email:tbh@nccu.edu.tw

電話:02-29393091#62813 姜小姐